翻新时间:2022-11-04
于细微处见精神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一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教师对于教材内容都相当熟悉。这样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会对它的语言特色把握更准,人文内涵理解更深。
一、抓住语言的联系,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对于《将相和》的主人公蔺相如这一人物的个性品质,大家都已达成一致认识:智勇双全、顾全大局。但是,深入到语言时,似乎存在这样的现状:研读“秦宫护玉”这部分内容,读了蔺相如理直气壮的一番话,明白了蔺相如深知秦王的爱玉之心,所以以身护玉;读蔺相如在受璧典礼上的那番壮语,会认为蔺相如正是料到了秦王不可能杀他,话才说得如此落落大方。细细想来,这样的解读似乎只让人感到蔺相如知己知彼,料事如神。而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是:“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司马迁特别推崇蔺相如的“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读?就是因为忽略了语言之间的联系。蔺相如是一个历史人物,对其个性的解读,应当体现在故事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整体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才能准确把握人物个性特点。“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分“临危受命”、“秦宫护玉”、“典礼送玉”三个阶段。我们一般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秦宫护玉”和“典礼送玉”这两个情节,于是主要感受到的是蔺相如的“智”。
如果联系“临危受命”这一情节,我们发现蔺相如的语言似乎有矛盾:前面对赵王说的是:“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壁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壁送回来。”而后面对秦王说的是:“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我们不难看出,蔺相如与玉同归于尽是假,完璧归赵是真。
再进一步思考:秦宫护玉时,蔺相如有玉在手,所以理直气壮,看似以身护玉,实是以玉护身。但是,如今玉已经送回去了,还如此落落大方,这是什么原因?同样联系“临危受命”的情节,我们能发现这两句话,一句是对赵王的承诺,临别之言;另一句是对秦王的交代,临危之言。可见,蔺相如是做好了赴死准备的。蔺相如在生死悬于一刻时如此大度的背后,并不是料定秦王不会杀他,而是他已经胜利完成了使命后的那种置生死于度外的豁达,以及践行了对赵王的承诺后那份知死必勇的气概。这才印证了《史记》中的话:“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确实是智勇双全,但勇过于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夕阳西下
- 教室的变化
- 旅行
- 太空旅游
- 雨后初晴
- 北京一天之旅
- 我们的学校
- 观看海狮表演
- 雪
- 春游
- 黄陂娇子--古门冲
- 美丽的圣亚海底世界
- 下课了
- 美丽的校园
- 鸟雨林
- 《汉宫秋》人物形象分析
- 百戏的制度化
- 中国戏曲“中和之美”探析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 游戏训练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浅谈淮海戏《月牙楼》的人物塑造
- 凯歌辞旧岁 豪情迎新年
- 戏剧表演形体动作的训练探讨
- 谈广东汉剧音乐唱腔的创新与发展
- 夜空中的一颗流星
- 浅析吕剧的传承、发展与未来
- 从科诨看南戏与北杂剧的相互影响
- 司鼓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及地位研究
- 实用是王道
- 吕剧唱腔特色研究与探讨
-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 《美丽的规则》教学设计
- 《大瀑布的葬礼》说课稿
- 山青青 教学案例
- 编钟(语文s版)
- 神话与传说 教案教学设计
- 《出色的教师》教案教学设计
- 《两小儿辩日》 教案教学设计
- 第三单元《科学与发现》单元教材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百花园二》教学设计
-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教学设计
- 《科学与发现》教材解读
- 《狄仁杰公正执法》教案教学设计
- 《夸父逐日》导学案
- 语文S版第一册18《乌鸦喝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