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6
略谈《说“木叶”》的教学思路
关键问题有两个: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这篇课文,要定位在一个什么层面上来讲,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这样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把握的角度。我认为,教学这样一篇文章,至少有这样三个层次的任务:其一,了解林庚其人。这里所谓了解,不是打一张PPT的投影片儿,简单的念一遍他的简历就完了,而是要让学生初步的了解这样一位20世纪中国大陆大师级的人文学者的人生。想一想我们在孩童时代是怎样知道的爱因斯坦、钱学森……?我们在了解了屈原、李白、关汉卿……之后,是否渐渐的感着了自己眼界的不同,以及品位的提升?其实这是一件有意思兼有意义的事情。其二,了解文章中所征引的众多的诗词及其作者。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的诗词名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大难点。但是,每一句诗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片文化,应该借着文章的索子,让学生初步的认识它们。或自己查找、或教师讲授,吟诵之间便解决了问题,其实也是蛮快乐的。其三,了解人文科学领域的治学路径。这篇文章是大家小作,集中的反映了作者所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此,不少老师容易被牵着鼻子也去搞这个问题,这是不必的,也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是个什么样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知道的更多的往往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没有什么概念。这里,可以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啊,原来人文科学也是要研究的,而作为一个老专家来说,是这样的以着丰厚的学养、谨严的态度在研究的。
这便行了。
深一层的问题是,教师先要读懂作品。
把目标设定为拿林庚先生这篇文章作例子来解读什么是“意象”,或者就是带着学生也把“木叶”的问题研究一番,行不行呢?行的。语文没什么对错,你就是光把这篇文章涉及的诗词让学生查出来背一遍都行。但是有个好不好。如上的教学目标,试问你做的到么?
无论如何,这是一篇散文,散文的基本特点语文老师是应该知道的。由此入手来看,文章的“形”在于对诗歌的涵养,文章的“神”在投入钻研的乐趣。这样来看,无论是文章所持的观点,抑或文章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都是开放的,是具有启发和引领作用的。
而语文教师要把握住它,是需要自己也走过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请给我点信心
- 父爱
- 十五岁的我
- 为什么上网?
- 小议“个性”
- 春天的迹象
- 回忆
- 我眼中的乔丹
- 真实的我
- 埋葬友情,做好顽石
- 磨练。成功
- 用青春体现生命价值
- 爱上家的感觉
- 父爱充满阳光
- 我怀念的人
- 高加索山下的宁静
- 智能化的可换镜头相机
- “我们时代的鲜活记录”
- 爱普生艺术微喷培训大会在上海举办
- 轻松定格 仲夏美丽
- 朱恩光:归园田
- 原厂PK副厂
- 开春养肺 饮食先行
- 山不言,水不语
- 李少白:用光影写诗
- 物语――卢彦鹏个展
- 轻便稳定 驴友首选
- 哪怕一天,也是第一
- 我眼中的摄影家谭明
- “金属至薄”OPPO R3发布
- 从“象牙宝塔”奔向“十字街头”
- 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
- 指导学生创建与利用作文素材库与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之研究
- 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
- 莫把误读当多元
- 建构“活学乐用”的教学机制
- 合理设置话题 做学生的“高级伙伴”
- 高考作文改革需要教育体制的支持
- 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
- 体验赏识与表达体验作文设计
- 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 关于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初步思考
-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一)
- 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谈
-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