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5
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技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纳,并促使教师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笔者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否贯彻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教师的导学,许多时候必须借助教师课堂上的提问。
一、精问,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
”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又问:“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到中国来干什么?”哗——举手:“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在哪里以身殉职?”“这是什么精神?”“毛主席号召谁要学习这种精神?”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
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巧问,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
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也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真诚无价
- 生存的价值
- 倾听
- 勇与畏
- 赏心只需三两枝
- 论谦卑
- 月锁杨花
- 人生这条路
- 多多未必益善
- 谈“勤奋”
- 放过自己
- 未央之期,坐读桑榆
- 读水
-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 青莲,默默地绽放
- 我的瑜伽情结
- 笑――助你青春长驻
- 不想带着宝宝去婆婆家
- 有趣的人体数字
- 愈挫折,愈养生
- “辟谷”养生在美国的新发现
- 退休后,我成为“乐活一族”
- 两个顶尖婚礼摄影人的婚纱摄影工作室
- 被音乐毒害了
- 马年的健康流言与真相
- 猪饲料加药粉变保健品等5则
- 儿子闹离婚,房子该归谁
- AA制归根结底就是不够爱
- 玩转“手抓饼”
- 古代文人话养生食材
-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 呼唤率性而为的语文教师
-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涂维华
- 让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本位
- 寻求语文教学的“本然”
- 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 回归文本:从孙双金、孙剑峰的两节课谈起
-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 语文课堂提问三思
-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
- 语文新课堂:“语文味”的失落与回归
- 精心点拨学生写作的思维路径
- 企盼魅力的语文课
-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 背诵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科学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