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语文综合性学习”拒绝泛语文化——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语文综合性学习”拒绝泛语文化——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一、问题与困惑

作为新生事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由过去的语文活动发展而来的,但其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和“探究性特征使得综合性学习表现出的能力层面远远高于过去的语文活动,其活动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其活动总量及学生参与面是一般的语文活动无法相比的。

但在课改实践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仍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难免会产生疑虑和困惑。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颇有争议的案例——

《话说三国风流人物》:围绕话题,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活动方式,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行呈现学习收获——

有的小组召开主题诗歌朗诵会;有的排演三国人物大聚会的课本剧;有的展开“时势与英雄’’的辩论;还有的在同学中开展“我心目中的三国人物排行榜,,主题调查……

这个案例乍看上去,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这不是典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吗?学生读读、说说、演演。丰富而又热闹。

但也有人提出:这样的学习能不能被称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否存在“泛语文的倾向?

一时间,我们也很茫然。不急,在下结论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明晰下列新课程概念——

二、明晰与豁然

1.综合性学习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些描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解读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语文、学习、综合性。

语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它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四大板块,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体现“综合性学习”学科性质的关键。任何“非语文,,与“泛语文的倾向,都背离了这一点。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来讲,“综合性学习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从学习方式的改进来讲,“综合性学习”在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从课程设计的思路来讲,“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从课程实施的方略来讲,“综合性学习”在于融通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多方面的联系。“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指归的。

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所指向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 笔者非常赞同学者庞维国的观点。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自主学习”还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还要强调的是,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表现在:

目标综合 即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综合;

内容综合 即语文知识、听说读写以及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

实施综合 即课内与课外、书本与实践、个体与团队的综合;

评价综合 即学校、社会、家庭评价,师生评价.自评、他评与互评的综合。

2.泛语文

新课程施行几年来,有一种倾向非常明显和突出,这就是“泛语文。最近笔者学习了一篇教学案例——《谈金钱》,这位老师先针对课文内容提了几个问题。围绕这几个问题带领学生大致上读了一遍课文。其后大半节课通过多媒体播放了l O个社会新闻案例,为了金钱杀人的、抢劫的、出卖自己肉体的,当然也有捐钱的、出资盖学校的、资助穷人的……然后带领学生围绕这些社会新闻案例讨论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其实。这样的课正是泛化了语文的内涵——“语文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并不意味着要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身来取消语文、替代语文甚至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泛语文”的实质就是把新课标中关于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论述,理解为关于语文本体的论述,认为语文学科以外的东西都是语文。这是极大的误解,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荒谬的。“泛语文就是“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有人称这样的语文教学已“丧魂失魄:它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本质性内涵了!

当然,出现“泛语文的倾向是有历史原因的——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了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主题之一即是对语文教育人文内涵的失落提出批判。作为一种纠偏,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人文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设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一些教师也设计了大量的人文主题活动,围绕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话题,要求学生走人社会。走入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虽然在这些活动设计中,也有一些是要求学生查阅文字资料,有的最后也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者口头演讲的。但活动设计的主旨,它的目标指向,不在这些“语文活动”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人文主题。有人称这种貌似与语文有关,但其主旨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为“泛语文”。

因为,一个最有力的质问便是:这些教学活动与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如果说这些活动设计因为涉及了语文的运用,如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口头演讲等等,假如这就等同于语文课的话,那么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课里不也有语文的运用甚至语文活动,那这些课都能称语文课吗?

这种泛语文倾向实际上影响到了所有的语文教学,因为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人文的主题:《特殊的葬礼》不是一个自然环保的主题吗?《三顾茅庐》不是一个文化历史的主题吗?如果我们把这个自然的主题、文化的主题也都归于语文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它与环保课、历史课又有什么区别呢?

究竟什么才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语文是什么的本体论答案。我们目前能说的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是不一样的,因为语文与语文的内容不是一回事。张楚廷教授的这段论述也许可给我们以启发:“当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对象,不是就某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也许都涉及到,但都不是特定对象;与其说它因涉及而负载了这一切,不如说一切涉及它自己——语言;也许通过学习它而涉猎了许多,但主要还是涉猎它自己——语言;它不拘束地回到自己。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怎样从“某一类具体的事物’’“回到自己”。而“泛语文”的语文教学.则是迷失了自己。这无疑是一种本体论的迷失。

简要地说,“泛语文就是把什么都叫做语文.弄得语不语,文不文。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历史所留下的
万物的心
花绳
品位宁静
人世间的真情流向了何方?
只要心够决
宁静通往灵性
那些选择,那些人生
蝴蝶效应
菊花香,人断肠
懵懂年少
呐喊
穿过欲望,跟庄子一起飞
呼吁微笑归来
和谐的大自然
浅谈关于建筑电气火灾防范措施
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措施
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进展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探讨现代智能建筑物防雷接地方案
浅析建筑工程勘察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建筑电气设计和安装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方法
信息化视角的建筑技术管理与应用创新研究
核医学科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途径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
浅谈建筑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预算的影响因素和预算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之我见
语文教学须注重发展思维
还备课应有的地位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拒绝泛语文化——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
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作文也快乐
例说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文本解读
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语文课我教标点的三大法宝
让语文课改远离“浮躁”的四点思考
反思“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之管见及建议
情到深处课自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