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0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波澜一:
这堂语文课该教什么?
语文教师的标志性工作是什么
●王晓春
这堂课闫老师 只是带着学生捋了一遍课文,联想多,分析少。闫老师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跟学生一起搞清作者写了一些什么;一是问学生通过这些你联想到了什么。
因此这堂课显得很细碎,缺乏整体的战略构思,缺乏有力的骨架,特别缺乏关于语文知识教育的构想。也就是说,教师基本上是在跟着作者的思路和感情跑,教师给自己的定位仅是林海音的忠实读者。我想这也是需要的,但很不够,因为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
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以课文为一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人文熏陶。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他的标志性的工作是语文知识教育。人文熏陶是各科都能进行的,每个教师都有责任,课外也能进行,只不过语文教师这方面担子比别人重一些就是了。
从这个角度看,闫老师这堂课在课程内容开发上比较薄弱。
我若讲这一课,会怎样构思呢?
我想试试以作者这句话为纲: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1.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她的写作冲动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想让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
2.接着问:为了使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你会写什么内容,怎么写法呢?(让学生研究课文,讨论。结论是: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写形象的东西。)
3.继续问:你们现在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可能的答案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然后告诉学生:这正是很多同学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原因。真正的好文章,极少为完成任务而写的。自己有真实的写作冲动,才能写出好文章。
4.最后问:你们哪一位想像林海音一样,把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下来,那你就写点东西吧,等你长大再看,一定很有趣。(这是自愿完成的作业。)
总之,这是一堂以林海音的文章为例子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辅导课。我有明确的语文知识教育目的。
闫学 答:
人文熏陶是这个文本的内在要求
——与王晓春老师商榷
非常感谢王晓春老师对这节课的点评。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王晓春老师提供的上课思路。不难发现,王老师是把《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样的文本完全当成例文来上的,教的是写作知识,整个课堂完全定位在语文知识教育这个目的上。这样的教学思路固然明晰,却忽略了文本所体现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人文内涵。王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以课文为一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人文熏陶,那么,王老师也是赞成在语文课上既教知识,又进行人文熏陶的。但我从王老师的四个步骤中只看到了教知识,看不出人文熏陶。
我与王晓春老师最大的分歧在于:首先,我很不赞成把这篇文章当成例文来教。虽然作者写的是童年往事,但绝不是儿童作文。一个远离故土几十年的中年人,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难忘的画面。那冬阳下的骆驼队依然行走在遥远的记忆里,缓慢悦耳的驼铃声依然响在耳边……几十年之后,那份童真、童趣、童心依然清晰可辨,但是童年却永不再来。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如果说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正因为如此,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品读此文、读者就像是在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素雅的小花。在这样的文字中,你很难找到华丽的词句,也绝对找不到矫情的故作姿态,更难找出某种我们能够定义的写作方法,完全白描。完全自然,坦白地、不紧不慢地讲述着童年的故事。我不知道王老师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尽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但这样一篇文本,我依然认为人文熏陶更重于语文知识;此课教学的立足点不在知识,而在于感受氤氲在文字中的丰富、唯美的情感内蕴,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语言文字最大的优势在于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文字想画面,通过文字生联想,在语文教学乃是天经地义。如果一定要问我这节课教的知识在哪里,那我是否可以说我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看了王老师的上课思路,我不能不感到遗憾,为林海音、也为她的文章叫屈--王老师实在是低估了这个文本。
其次,我很不赞成面对情感内蕴如此丰厚的一篇文章抱着一种为写作而学、为写作而教的完全功利性的阅读心态。王老师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寻找作者的写作冲动、写作目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作者想让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然后由这个结论引发出后面预设的三个步骤的写作知识教学。这个结论的得出,王老师是有自己的根据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话:……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很显然,这个结论虽然正确,但这个答案却是找出来的,完全不用经过大脑的思考,直接就可以从这个段落中找到,学生完全不费什么力气。这样的问题设计完全置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顾,只为了后面教师预设好的要教写作知识。却把文本丰厚的情感内蕴一笔抹杀掉了。
我很赞成王晓春老师的这一观点--语文教师不是-般的读者。的确,一般的读者只要自己感悟就行了,至于感动与否,甚至理解与否,都没有多大关系,但语文教师却要承担起引导学生感悟的职责。但请不要忘了,这必须以教师自身的感悟为前提,否则我们就无法与学生对话。看了王老师的上课思路,除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教给学生的写作知识,我看不出王老师对文本本身的感悟,更看不出学生读了文本有何感受。如果只是为了教写作知识,我倒觉得林海音的这篇文章并非是最佳范本。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用青春体现生命价值
- 爱上家的感觉
- 我眼中的乔丹
- 十五岁的我
- 磨练。成功
- 父爱充满阳光
- 我怀念的人
- 为什么上网?
- 真实的我
- 父爱
- 春天的迹象
- 小议“个性”
- 回忆
- 埋葬友情,做好顽石
- 请给我点信心
- 2014年亚冠重点比赛
- 赵薇:我也提醒自己需要去陪伴家人
- 黄晓明 家里不论对错,都是老板娘说了算!
- 武磊你心动了吗?
- 女星多与时尚无关但她们声名与时尚有关
- 在歌诗达大西洋号“邂逅”费里尼和意式风情
- 过气名人登上头条之路
- 张一山女友曝光,家有儿女都恋爱了
- 郑爽井柏然开拍新戏再凑CP
- 林志玲:我连黄渤都扛得动了,会扛不动行李吗?
- 灰姑娘 泛滥不绝少女心
- 张杰夫妇恩爱会友赴美回国改走高雅时尚风
- 王学兵:翻山越岭的中年男人们
- 陈赫翻身仗的背后
- 李根 300万先生
- “孔子学院”打造全球文化商标
- 感悟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 作文评改的新思路
- 他的身后,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 我心目中的语文教学
- 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
- “教育叙事研究”写作指导
- 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型模式
- 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
- 不读语文类期刊及其它
- 语文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
- 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十大偏失—— 对九十年代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全面回答
- “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
-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