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2
一个普通语文教师的教学感言
一
教了大半辈子语文,真正留在脑海里的有印象的语文课却很少很少,似乎什么课也没有上过。难道都留在了学生的记忆中?碰到昔日的学生时,他们就会如数家珍般说起我的某一节课某一句话甚至某一动作。是他们才让我想起过去曾经上过的课,说过的话,有过的动作。
也许我的语文教学的一半意义就在这里。
二
去上语文课,总想将课上得条理清晰、风趣幽默、讲解恰到好处,使学生或如入山林、或如临海洋、或如坐春风、或如沐雨露等等,可这样的课似乎少而又少。一节课下来,回头看看,往往或伤痕累累、或意犹未尽、或残缺不全、或越俎代庖。真正行云流水的课,常在意料之外。这或许也印证了古人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道理。
三
理想的语文课一定与文化联姻,有人称之为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像小学生朗读课文一样来上语文课显然要遭人唾弃,优秀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上几句就营造了气氛,就烘托了课堂环境,讲解形散而神不散,而那“神”就是文化。它是课堂的灵魂,主宰了学生的情感和才智。
谁叫我们所说的和所用的是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汉语呢?
四
最差的语文课也许是这样的:
将课文中稍难懂的句子写出知识性的答案,上课前将这些答案全部注在课文的缝隙,上课时就一一将这些答案一字不漏地兜售给学生。没有引申发挥,没有情感渗透,没有呐喊争论,没有心灵沟通。
学生为什么要这个答案?这个答案有什么价值?这个答案是不是答案?这一些,上课者似乎就根本不思考了。
五
用学生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语文老师优劣的唯一标准是最荒谬可笑的。
聪明的语文老师也许会这样做:将教科书内容整理成条条的知识,再分解成各种题型,然后就将它们炮制给学生反复阅读练习,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一定会令人满意。但优秀的语文老师对此一定会不以为然,因为他总是相信,优秀语文老师的功夫全在课堂上,全在学生的心灵的感悟中,全在灵魂的打造里。
六
有时,语文老师讲解作品人物形象完全是无效的劳动。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就始终没有为这一人物所感动,或者说这人物压根儿就没有进入过学生的心灵。因而,不管这人物高尚也好,卑劣也罢,老师或人们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就会是非常遥远。
所以,让学生先学会感动应是语文老师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七
讲解高考试题最省心也最痛苦。
最省心的是现在的市场经济真是想人之所想,答案做得详细而明确,不需你语文老师再化多少时间和脑筋,就可将答案贩卖给学生。最痛苦的是此时已没有浓浓的气氛,没有了心灵的沟通,像是商品买卖,像是完成任务,像是例行公事。
所以,高三的语文课总给不了人多少快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陆游日记
- 我的任课老师们
- “感悟人生的成与败、得与失”
- 友情
- 两个水缸
- 表扬与批评
- 承诺
- 我帮妈妈买菜
- 我的爸爸
- 奔向成功
- 空气
- “感悟人生的成与败、得与失”
- 大意失荆州
- 对不起爸爸
- R=a b c
-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分析《耻》中的杂糅
- 浅析上里古镇韩家大院中传统木雕装饰元素
- 几本书和一个朋友
- 郁志刚:书斋里的生活
- 李季彬的诗(组诗)
- 生存与生存者(组诗)
- 和煤融为一体(组诗)
-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 孤独是一桩生意
- 春天往事(组诗)
- 从何仙姑形象看当时女性地位
- 恰逢片刻湖光
- 《逃离》的来处(创作谈)
- “燃烧的心”:煤矿诗人的情感与人生体验
- 欧美国家鄙视链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教案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公开课实录
-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2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云海》教案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练习及答案
-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云海》练习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教案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训练教学案合集(共116页可下载)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孔孟论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练习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同步练习
-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