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品读名师经典课堂(三)

品读名师经典课堂(三)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品读名师经典课堂(三)

篇十七:跳出“珍惜时间”的窠臼——特级教师闫学《匆匆》教学赏析

站得高远,悟得深透

经典的文字耐读,但怎样把这种“耐读”体现出来,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打磨。对时光易逝的人生慨叹,千百年来撞击着一代代人的心。体悟时间,其实也就在引领学生体悟人生。

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仍是工具性(积累语言)和人文性(着眼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学过程中,二者均不可偏废,还应注重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在方法的选择上应简单实效、切实可行。平实的交流、真情的流露最能打动学生。

一堂好课,要在揣摩文字上下工夫。这种揣摩不应停留在教师自身感受的层面,还应思考采取怎样的手段引导学生来一起领悟。这一点上,好方法,能让人眼前一亮。其次,应在文本的深度上下工夫,其更多体现在对文本人文思想的发掘和梳理,站得高远,品悟得深透,往往能让人心灵为之一颤。从这两点上下工夫,我们离名师也就越来越近了。

篇十八:在对话中升华情感——湖北青年名师徐梅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段赏析

应关注“文本”而不是其它

很怕孩子说套话!

但遗憾的是在本片段中我们能感受到:在学生的发言中不多肺腑之言,有许多套话空话。原因或是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语言文字;或是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有评论云,该课“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恕我直言:您的“工具性”我似乎没有找到!对战争的憎恨如果仅仅来之于“黑镜头”的图片打击,那也已经足够了!那么,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又有多少?各类资料、影像、图片的使用,好啊!——好到可以不用去教这篇课文了!

忽略语文课的“语文”味,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仅把文本作为一个“引子”,来牵引出别样多的与之相关的影像、图片、资料等。于是,对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似乎挖掘得很深,至于这“深刻”到底应该来自何方?我们往往却有意或无意地忘却了。这种缺失对文本语言精心打磨的所谓情感升华(或曰人文关怀),我们只能目之为肤泛的“臃肿”,可悲的是有人却把它看作“丰腴”。

篇十九:用诗情召唤诗情——从江苏青年名师邬建芳老师《再别康桥》一课说起

名师课堂也要“打假”

据言,邬老师因此课被李镇西、窦桂梅等很多专家评说为具有“诗人的气质、表演家的风采、魔术师的魅力”。

但,我有我的看法。

邬老师在这节课上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精彩的“画”,但恕我直言,他没有向我们展示他的“绘画”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歌的鉴赏水平之高,以及诗歌再创作的如此完美,都让我们隐隐生疑。综观课堂,学生发言精彩之极,以至于不需要老师哪怕一点的引导,试问:这样的课堂要你老师何用?我不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但理智告诉我们,对太过“完美”的课堂,我们有必要对其多加审视。学生的鉴赏真正是他们从诗行中揣摩出的感受?抑或只是在以自己的嘴巴唱着别人的曲调?学生的创作真是他们通过所谓的文字就“诱引”出来的诗行?那我真的要感叹这文字的无穷魅力了!这些所谓现场创作的诗歌,无一例外地都有课前老师早就指导过的痕迹!(?)学生或许只是在其中又做了一回老师的 “托儿”。

我们拒绝不成熟的难看的课堂,但我们更应拒绝这种虚假的“精彩”之作,因为它的危害更大。它虚伪地躲在幕后得意地笑着,却引得我们满怀激情与希望地想从中寻求课堂教学的真谛!或许,这节过度完美的语文课堂的真相我们永远也无法了解。但我们却可以这样来自勉——做一个平凡但实在的教师吧,“诗人”“表演家”“魔术师”的称谓飘渺地宛如天上的浮云,我们有权可以敬谢不敏!

篇二十:好课是这样“炼”成的——特级教师孙双金《二泉映月》教学片段赏析

经典,创生于文质兼美的课堂

曾亲身观摩了孙老师的这节课。

这节课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其达到了“文质”兼美的境地。有流淌的情感,飞溅的思绪;也有扎实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这两者巧妙结合,环节设计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精妙之作,如“珠串”环环相扣,让人心摇神驰。一堂扎实的神采飞扬的课,有许多可以启发我们的地方。

如:“匠心独具,抓住文中词语,巧妙地形成三行词。既扣住扣住了三条暗线,又理清了文本的条理。”这一词语安排会作为“经典”留存,无形中也给了我们怎样运用词语的活生生的例子。

如:“展开想象,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夏日,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一天,阿炳生病了……”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把文字形象化。

如:“为什么他只能把自己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追问,足见教师语言文字的敏感和对文本突破的功力。

如:“反复引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他爱那支撑他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一唱三叹,让人情难自禁。

……

篇二十一:立体地懂:阅读教学的真义——评特级教师胡道明执教的《花的话》

立足文本,才能超越文本

这样的讨论,学生都好参与,有讨论的要求和凭借,不是走过场。

朗读训练与品词悟句有机结合!

课堂上,学生各有见解,不比老师逊色。

两大版块,教学流程简单明了。

“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这种提法太好了。

对多媒体的批判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多媒体可以应用,但若因此挤占了对文本自身的阅读、品味和咀嚼,那就买椟还珠,得不偿失了。

关注“生本”阅读的语文课堂一定是有效的,它与那些一味如“孔雀开屏”式的华而不实的课堂有天壤之别。有人说要“超越文本”,但“超越”不是对文本的抛弃,对书本本身还没有认真钻研清楚,“超越”又有什么意义?但有人就是因为在本质上难有突破,而只有在形式上颇费周章了。

篇二十二:匠心中的快乐教学——北京名师王文丽《给予树》阅读教学赏析

语文课堂须要有效的手段来支撑

语文课堂中新颖别致的设计为了什么?如果不能为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服务,不能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那么再精巧也只是花架子。

我们在批评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同时,千万不要落入华而不实的窠臼。而后者更迷惑人,危害也更巨大。尤其在一些所谓的展示课中,一些教师为了“一课成名”,而不惜“众生休”,以个人的所谓风采、亮点来夺人眼球,赢得所谓“诗人”“表演家”“魔术师”的称号。但请不要得意,或许这三者还不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来得实在。心中有学生,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得以回归。

王老师的课堂,语文的东西很丰富,学生学得生动扎实,设计中有对语言文字的的推敲,有对课文内涵的领悟,均具有实际价值,这是有效课堂的根本。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方法——默读,感受,画下重点的句子;然后朗读,体会人物情感;最后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教给方法,学生学会了读书,久而久之,就会在阅读时注意追索词句,体会词语背后隐含的意思,读书就会不断深入,最终学会自能读书。

在指导朗读时,王教师用这样的话来加以引导“这位同学读这段话时声音不大,而且速度还很慢,谁知道为什么?”用这种富有实效而又不着痕迹的方式,很好地把学生的朗读和情感体验融合了起来。

而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王老师则是不遗余力。如学生写完卡片,一句“为什么你没有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呢?”引发了学生美好心灵世界的展现。在练习说话的时候,以“如果你是××,你会怎样向他人说起这件事?”众多人物角色的置换,给学生以练习听、说的机会,对文章的主旨也在反复中不断得以加深。

此外,准确的评价语言,富有文学意味的导语等也张显了王老师厚实的文化底蕴。

篇二十三:情读中的想象与追问——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谈

对语文的“含情脉脉”

有人评价,王崧舟的《长相思》让我们感受到了“荡气回肠的美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未能现场体验,殊为憾事!

但还需“奢望”吗?仅凭所见的教学片段,我们亦能感受王老师于《长相思》的解读与呵护。

1、解读

课堂开篇,王老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导入,一下抓住了学生,于开始就创设了一个与文本意境相适的“场”。指导朗读,从停顿到缓急,一丝不苟却了无痕迹;相机给孩子恰当的示范,在具体形象中学生得到训练。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理解,这时让他们表达,学生有话可说,尽管只是感性的。在朗读的指导中,我们不难发现,“读”是需要指导的,而指导要巧妙,要恰到好处,能四两拨千斤,要让学生读出情思,读出感悟。

而对文本的突破,更见教师的匠心。以作者“身在哪”、“心在哪”为抓手,全课提领而顺,若苞丁解牛,豁然开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王老师通过“听-说”、“想-写”两个环节达到了绝佳的效果。师范读后,“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在想象中品悟语言,使文字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创设情境,学生有话可写。在说与写的过程中,建立起学生与生活、与文本的联系,在言语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接下来,紧扣“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句,通过“问君”“问夫”“问父”“问儿”“问弟”反复诵读,情真意切,在不断的追问中,一个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惋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综观全课,峰回路转、一唱三叹,让人荡气回肠。

诚如王老师所言:“语文教学,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于是,语文才是幸福的!

2、呵护

对《长相思》晓畅细腻的解读无阻于王老师对“诗歌”本身贴心的呵护。课堂中没有生硬牵强的灌输,没有支离破碎的解剖;这源于王老师对诗之“不可解”的清醒认识——“诗”是一个极易被摧残的小生命,教学上稍不留神,“诗”的存在就可能被毁掉。其毁灭之道,即在于被置换成另一样式的语言存在。诗是不能搬家的,诗栖居的言语形式就是她唯一的精神家园。因此,引导自读、自解,有自己的感悟成为引领学生“解诗”的必由之路。

品读《常相思》,在叹羡教者的高屋建瓴、精妙解构的同时,我们更提升了对诗歌教学的认识,这种提升得益于王老师的理想与实践。它的意义也更巨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为今后诗歌教学奠定了一个坐标。对“诗”而言,解剖刀的确是不适合的。于是,对“诗”的解读也就只能换成贴近和窥探。而这种“贴近”和“窥探”依然需要策略和方法,需要我们小心翼翼甚至含情脉脉……

篇二十四:行走在长满苇草的堤岸——优秀教师刘祥《贵在一个“新”字》教学点评

高中语文给予我们的启示

高中语文课堂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有什么借鉴和引领呢?

其实,一脉相承的母语教学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我们看到,高中语文不轻视语文基础的夯实,字音的矫正、句子的翻译、课文的朗读等仍一着不让。对文本的解读貌似繁杂,实则也自成条理,回顾刘祥老师的课堂:“四个问题——一句名言——三位名人——一个追问——三幅图片”,环环相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在流畅的对话氛围中把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引向深入。高中语文更重视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课堂上各抒己见,坦诚交流;教师只是普通的参与者、组织者;这样的课堂无疑是让人轻松、舒适和愉快的。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尤其当这思想在碰撞中得以升华时,会有一种幸福感不断撞击我们的胸膛。高中语文还注重与现实与当下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把生活引进课堂当作学习材料,又把所学引向生活的双重转换”。于是,我们看到,课堂上有对“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再认识,有对当前一些网络图片的讨论与追问。

与我们一脉相承而又更加深邃迷人的高中语文在前方微笑地看着我们,期待着我们一起享受语文的愉悦和幸福!

篇二十五: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坛新秀张祖庆想象作文《亚马孙河探险记》教学评析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想象作文,因其既要放飞学生的思绪,以达到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境界,却又常常苦于学生因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而落入混乱空洞的境地。解决好这一矛盾,张祖庆老师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对背景资料的准备与充实。从课外相关资料的搜集与阅读,到有关风光图片、影象资料的配备,均做了较为全面的考虑。学生的想象有立足点来支撑,保证了想象的丰富和走向正轨。其次,对于习作内容的指导,教师巧妙地用“探险中你准备带哪三样最重要的工具”为引子打开了思绪的闸门,继以所谓的“友情提醒”为学生动笔写作作了必要的铺垫:“A、你的经历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吗?B、探险队员们相互合作齐心协力了吗?C、你所带的探险工具都派上用场了吗?”这些指导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似踏雪无痕 、轻松自然,学生也就很容易心领神会,表达起来自然晓畅顺达。最后,对学生书面语言的指导。尊重学生习作中个性化的表达,又要对其作适时而又恰当的规范化指导。这其中“度”的把握值得推敲。而这种指导更多的就体现在教师的现场点评上,它需要老师有高品位的语感,能点到关键处。而张老师正是在一种平等交流,相互激赏的过程中,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笑看风云淡。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妈妈
我的同桌
叮当猫丁冬
我敬佩的好爸爸
“急智”糖浆之老爸也
我的同桌
我班的女霸王
英语之星――柳佳利
偶的“铁心肠”老妈
我的启蒙老师
坏小子胡帅奇
我的奶奶
严厉的妈妈和慈祥的爸爸
我的妈妈
标点符号版同学
加强高校辅导员领导力建设
从学生入手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学生文化艺术消费现状研究
《刑事现场摄影》实践课教学设计研究
延安社区中老年妇女广场舞现状分析
服装格局变化下的服装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探索
广告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模式研究
90后免费师范生新特点透视
中式菜名英译评价体系的建构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艺术文化育人功能初探
敢问“真人秀”路在何方
贵阳市城市社区老年人需求及相关对策探析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苏珊的帽子》教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课文
《苏珊的帽子》教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说课设计
《购买上帝的男孩》教学设计
《苏珊的帽子》教学设计
《购买上帝的男孩》教学设计
《三峡情》教学设计
《苏珊的帽子》教学札记
《苏珊的帽子》教学设计
《苏珊的帽子》教学札记
《苏珊的帽子》说课设计
《三峡情》教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