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就语文教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对钱正权老师的访谈

就语文教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对钱正权老师的访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3

就语文教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对钱正权老师的访谈

钱正权: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蒋军晶: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小 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

蒋军晶:钱老师,我个人揣度有价值的思考问题对你来说是一种责任,同时是一种乐趣。停止思考对你也许是一件很难的事。最近,您在语文教学方面,在思考些什么问题呢?

钱正权:现在我在思考阅读教学中“说出来”与“不说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自读自悟的心得说出来的必要性问题。如今,许多语文老师一味鼓励学生把读懂的意思“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甚至一堂课一“说”到底。我想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阅读并不是完全为了说呀。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课堂上学生说得多了就挤压了读书与思考。读得不多思考不深又影响了说,说得肤浅浮泛在所难免,教学质量低下可想而知。

“说出来”与“不说出来”到底怎么把握呢!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哪些要说出来,哪些不要说出来。我觉得形象性,情感性的东西,学生感悟了就不一定要说出来。课文中内涵丰富的地方读后往往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我认为阅读理解的表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把读懂的意思用语言表达出来,你懂了你就说出来跟大家交流。在交流中大家分享个人学习的成果,弥补个人学习的不足,进入合作学习的阶段。第二层是不用语言来表达,而是用情感、情绪反映出来。例如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此时即使不说,我们也能明确感受到学生阅读的深入,学生已经入境入情,与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共振了。某种意义上说,此时“读后片刻的沉寂”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三层,就是体态上反映出来,课文读到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旁若无人的地步,说明学生陶醉了。古代有“斗酒下汉书”的说法,陶渊铭说读书“每有兴会,便欣然忘食”。所以说,阅读理解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把理解的意思“说出来”只是其中的一种。现在的问题是课堂上后两种阅读的表征很少见到了,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体现了读书的快乐,体现了读书对人的精神的陶冶。当然,有时选择把读懂的意思“说出来”也是有必要的,那就得把时间花在刀口上,先让学生好好读书思考,想好了再说。上面说到读不完全为了说,同样,说也不完全为了读。听说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又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作用。

蒋军晶:我注意到你在一篇文章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创新需要一种勇气,继承传统更需要一种勇气。”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你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句话的呢?你觉得哪些传统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并继承发扬呢?

钱正权:我确实说过这样的话。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现在有不少人不敢谈继承,仿佛一谈继承,就显得保守,新课标学得不够深入,没有与新课标同步。其实,继承更需要勇气,并且这种勇气是建立在对事物本真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没有勇气谈继承是因为心里不踏实,对教育的本质本真理解得不够。教育需要创新,但推进教育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以继承优良传统为基础为前提的。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确实大多是些古老的智慧。有的人对传统不甚了解,甚至两眼一抹黑,因此,当旧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面前时,就觉得是新事物。暂且不说我国古代的孔孟、老庄、韩愈、朱熹等等大家关于教育方面的言论,以及相关的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国外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笛卡儿、维特根斯坦等等,他们的观点我们很多人把它当作新理念加以引进,其实他们的观点都是公元前的或者17世纪时的观点,你说是新理论还是旧观点,是创新的还是传统的?就拿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来说,他生于公元前469年,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恐怕是对话教学的鼻祖吧。他的师生对话是真正民主平等的对话。他教弟子,对弟子所要学的知识自己从来不先下结论,而是通过对话让弟子自己去领悟。他有句名言叫“我知我无知”。

其次,我想说的是我并不反对创新,恰恰相反,我拥护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社会才会进步,教育才能发展。然而我要强调的是,创新并非一定是理论上的,可以是实践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更加切实可行。就以课堂教学为例,先说教育目标。以前强调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施予什么样的教育。把人作为产品(那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国家这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我们得按社会的需要去“生产”人才。而现在强调人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教育先考虑人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要使人生活得有意义,草木一秋人活一生,我们要强化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存价值。人在彰显其个人价值的同时,对社会也作出了贡献。

再比如说学习方式,以前强调“听懂,掌握,记住,复现”,而现在要强调人本性,自主性,强调发挥生命自身的潜能,生命自身的体验感悟,即“体验学习的过程”。再比方说教育资源,以前把教科书看得很神圣,现在我们强调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不仅要用好文本,还要与社会与生活与网络进行沟通和联系。所以我们说教学创新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

蒋军晶: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出现了许多教育名词或术语,我的理解是,这些名词或术语本身没有错,但我们很多老师对它们的理解和实践却出现了很多偏差?我还想问,您觉得这种现象存在吗?

钱正权:一个名词或术语出现了,先弄清它的本质含义很重要,广义的狭义的都要搞明白。这样就会有自己的见解,头脑就比较清醒,就不会轻易地跟风。我先说“对话”。现在很多人把“对话”狭隘地理解成“师生对话”。于是与文本的对话少了。“对话”是个哲学概念,教学中的“对话”内涵也很丰富,基本点应该围绕文本。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就像三个人在交流,文本提一个议题,师生再围绕这个议题对话。所以师生对话之前应听一听文本是怎么说的。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跟文本对话不够深入,其原因是没有仔细倾听文本的述说。文本是作者在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与你对话的,读文本就是要读到作者的心灵中去。读到作者的心灵中去是不容易的,要熟读精思,细细咀嚼体味,甚至要咬文嚼字。现在这样学语文的少了,学语文也变得心浮气躁了。

再说说“生成”,很多人理解有些偏差。海德格尔说,教育即生成,弗洛伊德认为生成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形成和突破,实际上是能量的蓄积和释放。 但很多老师把生成和预设对立起来了,这是误解。强调生成并不是要淡化预设。我说预设越周密越细致越好,不存在预设因为太周密细致影响生成的问题。持这种观点是因为他的思考还停留在原有的思维轨道上。那么预设是什么东西?预设的目的是什么?怎么预设?我认为预设就是为下面的施工构建一个蓝图。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稳定,随时会出现新的情况。教育的内容、过程十分复杂。很多人提出要块状设计,粗线条的设计,框架设计,我觉得不全对。这些设计的用意如果是教学要留有余地,不要牵引学生,钳制学生的思想自由,有一定意义。如果教师只是设计这些“板块”“粗线条”“框架”,而对“框架”中的具体内容预先没有思考过,让学生随意地去填补、去细化、去发挥,那就有失偏颇,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难以有效发挥了。我强调要精密设计,也就是要多想想学生的学习会发生什么情况,要事先准备好多种可能性的应对策略。

现在提倡多元解读,强调多元解读并不是不要有预设。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课堂上所呈现的精彩既是意想不到的又在预料之中的。而粗枝大叶的设计,只能造成教师在课堂上的手忙脚乱,甚至手足无措。凡事预则立,教育的智慧存在于有准备之中。

蒋军晶:钱老师,请你给我及其他一线的青年教师提点建议。

钱正权:这里我只说一条建议,就是多多积累。

要积累思想。思想要有专题性,跟专题有关的想法要随时记在笔记本上,或储存到自己的电脑里。一些偶然想到的东西往往比较精彩,这就是灵感,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我的电脑里就有一个“滴水集”,专门是用来记录一些思想火花的。对一个专题,我们往往难以一下子想得透彻想全面。也就是说,你想观赏的佳景先总是在黑暗朦胧中,思考了,就产生光亮,思考的多了,光亮就越来越大,佳景也就越来越清晰。与人谈话的时候,静思默想的时候,潜心读书的时候,你与灵感常常会不期而遇,你会忽然想到了什么,得赶快把它捕捉住,不然灵感就飞走了。这些时候都是积累思想的好时机。不重视积累,往往很多灵感与你擦肩而过,很可惜。

再是积累语言。一个自己认为有新意的深刻的思想,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也是枉然的。这时你就会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积累词汇要讲究词语运用的丰富性、准确性,还要讲究简洁与生动。积累词语还要积累经典性论述。经典性论述鞭辟入里经典性论述鞭辟入里,说与写中气就显得比较足了。汉代学者荀悦在阐述阅读积累的重要性时也形象地指出:“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这是古代阅读的积累理论,或者称之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感理论。这对我们是有启示的,说与写中气就显人在交流,文本提一个议题,师生再围绕这个议题对话。所以师生对话之前应听一听文本是怎么说的。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跟文本对话不够深入,其原因是没有仔细倾听文本的述说。文本是作者在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与你对话的,读文本就是要读到作者的心灵中去。读到作者的心灵中去是不容易的,要熟读精思,细细咀嚼体味,甚至要咬文嚼字。现在这样学语文的少了,学语文也变得心浮气躁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最美的声音
寂寞,年华
山已无棱
那时花开
淡淡的日光
正人君子的说听之道
寻找感受
我们都是平凡人
脚踏大地
寂寞的颜色
感受
项羽小记
错过
被痛苦折磨过的心灵
简述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及管理方法
大型灾害事故救援中装备器材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要点分析
金碟系统在三交项目物资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领导班子的凝聚力与离散力
浅析火电工程调试管理
电子商务安全及其评估
浅析企业设备管理体系与发展趋势
汽车新三包法出台后汽车厂商面临的挑战
中小型水利施工安全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及措施
“小三儿”15万向原配买“夫”,绝症负心男竟成香饽饽
浅议提高县级图书馆服务功能
企业发展战略与创新宣传工作的对策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研究
浅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
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开放性发言的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四大误区
发现与创新中的问题与案例
寻找小说教学中“眼睛”的策略
构建班级作文周报的基本操作框架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剧的编演
对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思考详细内容
让语言为学生的人生点灯
有感于“敢为人先”
试论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感”观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文的“美”
综合性学习多元评价方案、策略与原则
多感官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就语文教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对钱正权老师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