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回到原点: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问题

回到原点: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问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回到原点: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问题

我认为,这次论坛的主题“儿童阅读、儿童文化和母语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论题,与前两次论坛相比,它所包涵、涉及的问题更加深入了。考虑到在座的与会代表基本都是小学语文教师,所以,我把话题集中在儿童文化和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上来展开。

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解决对儿童的认识问题。对儿童的认识,是儿童阅读、语文教育研究的立论根基。

儿童的心灵是什么?儿童的心灵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个空空的容器,因此儿童教育(包括儿童阅读和语文教育),不是教育者单方面从外部进行的灌输。儿童的心灵是一颗有着饱满生命力的种子,或者是如福禄培尔所说,是一根葡萄藤,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的不是园丁,而是葡萄藤本身。面对一颗种子,就必须考虑到这颗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要的怎样的土壤、阳光、雨露和肥料,因此语文教育是以儿童的心灵发展为本位的,对其内部生长力的激活。

杜威说,儿童在没有接受教育之前,已经有一种天生的本能和性情,教育就应该以这些资源为依据,为基础,否则就没有什么可教。被公认为继乔姆斯基之后的语言学天才史迪芬·平克则指出,语言能力是天生禀赋,他说,如果不是本能,那么幼小的心灵,怎么可能学会那么复杂的语法体系。

我的朋友,儿童文学学者方卫平教授曾经讲过,他的儿子两岁多的时候,边穿衣服边随口吟唱:“小麦子,穿裤子,穿不进……”唱到这儿没词了,但是他本能地知道,还没有唱完,还要填字,而且要用三个字,于是他唱的是“小麦子,穿裤子,穿不进,嗯嗯嗯。”这说明,两岁多的孩子,对语言创造,已经有了很好的形式感。小麦子创作的就是一首完整的、有韵律感的儿歌。

幼儿的语言是充满文学性的语言。看到大人用刀切莱,他会说:“刀在走路”;看到夜雨中手电筒发出的光束,他会说:“光被雨淋湿了。”看见一只蝴蝶,他会说:“落下一片雪。”很多年幼儿童的语言表现,都说明儿童具有语言本能,儿童是最优秀的语文学习者。

儿童不仅具有语言本能,他们还具有缪斯本能。所谓儿童的缪斯本能是指儿童怀有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敏锐的感受力。总之,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儿童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抹杀的珍贵价值。

面对这么优秀的语言学习者,语文教育、语文学习本来应该是快乐和轻松的,但是我们眼前的显示却是,教师们感到语文难教,孩子们感到语文难学。如此反常的现象,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文化并以此为资源,而是与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文化发生了激烈的、根本性冲突。我在此试举几例。

《蒲公英的种子》是收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一首诗,全诗如下:“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微风轻轻一吹,/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一年级的孩子在读这首诗时,会将自己与诗中的“我”同化,可是孩子们能理解“我”的情感和价值观吗?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还是眷眷堂前,依依膝下的年龄,“离开了亲爱的妈妈”,怎么竟然还“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呢?可见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感生活,与一年级儿童的情感愿望是完全相背离的。

《蒲公英的种子》是违背儿童文化的不好的教材,下面我们再看看错误的教法。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首儿童诗,题名为《春天》:“春天对冰雪说了什么,/冰雪那么听话,都化了。/春天对小草说了什么,/小草那么听话,都绿了。/春天对花儿说了什么,/花儿那么听话,都开了。” 我看到一本由“著名小学语文教师”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案》,其中教授前两行诗时提出了“冰雪为什么会融化”这一问题,而给出的答案则是“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所以冰雪都化了。”

“冰雪为什么会融化?”如果我们感受和体验诗歌本身所提供的意境,回答当然应该是:在万象更新的季节,冰雪听从了春天发出的召唤。但是教案编写者

被知识至上主义蒙住了文学审美的眼睛,以理性的思维,否定了文学的想象和情感的逻辑,把本来应该是欣赏一首诗歌的生动的文学教育课,变成了传授知识的自然课,可是就是那一点点自然知识的枯燥传授,对孩子们来说,也是类似雨过送伞的行为,因为那点知识孩子们早已无师自通了。在如此教法中,孩子们的缪斯天性中蕴涵的语文能力,非但得不到发展,反而被扼杀了。

上述错误的教法并非是孤立和偶然的现象,事实上,在一些主要被作为样板的观摩课中,错误的教法也屡见不鲜。出现这样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语文教育对儿童的心性、儿童的文化没有正确的理解。如何解决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化的冲突呢?我认为全面导入儿童文学的资源和方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是一条根本的途径。因为,儿童文学不仅具有丰富、珍贵的语文教育价值,而且优秀的儿童文学中蕴涵着成人与儿童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我所说的优秀儿童文学,当然不是教材里那些“短”、“小” 、“轻”、“薄”的儿童文学,那些模仿儿童文学的似是而非的“教材体”的儿童文学,而是真正优秀的、甚至经典的儿童文学!由七千多字缩写成四、五百字的《丑小鸭》不是儿童文学,由一千五百字缩写成四百字的《小蝌蚪找妈妈》也不是儿童文学,“教材体”儿童文学也不是儿童文学。

美国作家洛贝尔的系列儿童故事《青蛙和蟾蜍》是经典儿童文学,其中的《等信》是知名度颇高的作品。可庆幸的是它进入了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者的视野,可叹的是,它在进入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教材时遭受横切竖砍的删改,由一千二百字变成了二百字和五百字,被异化成了非儿童文学的作品,不仅流失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含量,变得短、小、轻、薄,而且充满了阅读障碍,难以预测和理解,缺乏趣味性,难以构成真正富有成效的语文学习。

篇幅所限,这里只能举出改写教材的一个问题。台湾教材《小雨蛙等信》把原作中送信的蜗牛改为了兔子先生。诗有“诗眼”,其实,文章也有“文眼”。《等信》的文眼就在蜗牛身上。青蛙的想帮助朋友的“急”和蜗牛送信的“慢”,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有了这种对比和反差,幽默感和情趣就出来了(同时,人物的性格和主题也得到了凸现)。可是,《小雨蛙等信》把蜗牛换成了兔子,原作的巧思和情趣趣全失,变成了劣作。这样的教材是无法激发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兴趣的。

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的语文教材与台湾教材一样把《等信》收入小学二年级下册,但是对原作却只字未动,原样收入,体现了另一种儿童文学观、阅读理念和语文教育理念。在我看来,日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儿童文学化,其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

我坚定地认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从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那里开发真正的资源,探讨新的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和儿童文学的文学教育方法。一句话,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只有从儿童文学中汲取资源和方法,充分实现儿童文学化,才能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真情相守,共渡时艰
落落
高飞的冲动
心路
关于年味
习惯追逐
蛋白质,原谅我
在遗忘的地方回忆
逝水流年
等待花开的季节
明天
若有来世
星空
微风过处
十字路口
氢气锅炉的仪表控制系统及主要故障分析
基于纳米腔天线阵列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提高柴油发电机一次启动成功率实践研究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调度运行管理
FANUC数控车保证托辊轴尺寸精度的方法探讨
浅议电力企业装表接电工作中之反窃电技术与应用
热电厂机械设备检修及维护问题探究
降低制丝线碎丝率方法浅谈
特低渗透油田提高水井测试效率的工艺方法和工具研究
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原因分析及对策
配电线路运行检修技术及防雷方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原因简析及预防
港口供电系统中谐波的防治探讨
变频器和软启动器的区别及优劣比较
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语文素养论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法国小学母语的综合性学习
知难而进,回到语文3——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先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教师要成为聪明的“合作者”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新课程下如何训练语感
“真情实感论”岂宜贬低?
独立批评的力量应该是怎样的?
教育教学叙事A、B、C
语文识字教学科学方法建构的心理学依据
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
小学古诗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