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于漪:岂能食而不化

于漪:岂能食而不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3

于漪:岂能食而不化

课进行到下半课时。

师:刚才我们已把情节梳理清楚,现在来学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拳打镇关西。鲁提辖是怎样拳打镇关西的?在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齐读“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这一段,然后请你们发表对这一段描写的看法和体会。

生(齐读):“郑屠右手拿刀……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师:哪位同学先说?

生1:这段描写把“拳打”写得淋漓尽致,痛快,痛快,痛快。

师:这是你的感觉。

生2:这三拳打得妙。鲁达第一拳打在郑屠的鼻子上,第二拳打在郑屠的眼睛上,第三拳打在郑屠的太阳穴上。这三拳选的部位好,鼻子、眼睛、太阳穴,都是要紧之处,这一打,打得郑屠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如果手啊、脚啊、胳膊啊,打打,就没意思了。

师:说得好。选择打郑屠的部分,老师没有想得那么清楚。为什么说描写得淋漓尽致,如在眼前呢?

生3: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像开了“油酱铺”,开了“彩帛铺”,像是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这样一比,就具体生动了。

生4:这样还不行,这里所以描写得淋漓尽致,是从郑屠的感觉来写的。“油酱铺”里有“咸的、酸的、辣的”,鼻子挨重揍,这些东西都好像从鼻子里“滚”了出来。“彩帛铺”里五彩缤纷,眼睛挨重揍,眼珠出毛病了,这些乱七八糟的颜色糊成一片,都“绽”将出来。“水陆的道场”是叮叮咚咚奏鸣,太阳穴挨重揍,耳朵坏了,脑浆出毛病了,所以,“磬儿、钹儿、饶儿一齐响”。

师:从郑屠的感觉来写,这一点你体会到很好。

生5:有两点补充。讲比喻手法时,定要看到作者先描写的郑屠被打的形象。先是“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再是“眼棱缝裂,乌珠迸出”,最后写太阳穴,打太阳穴,脸上看不出,所以直接写各种声音“一齐响”。这样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郑屠的憎恨,对鲁达狠揍恶霸、严惩恶霸感到高兴、痛快。

师:这两点补充很重要。比得是否贴切、自然,是否合情合理,一定要注意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否则,喻体就会游离,达不到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刚才我们讨论了拳打郑屠的形态描写,有了活灵活现的感觉。其实,人物的语言十分重要,如果没有颇具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的胶合,场景就不可能如此鲜活。鲁达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他一无顾虑,敢作敢为,嫉恶如仇。现在请几位同学朗读,把鲁达的气势读出来。一位同学读叙述的语句,一位读鲁达说的话,一位读郑屠的。从“郑屠右手拿刀”读起,到“谁敢向前来拦他”为止。

(生6、7、8朗读。“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读破句。师进行指导;“眼棱”、“迸出”、“咄”,读不准,师纠正。疙疙瘩瘩自不必说。)

(生9、10、11再读。“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读破句,声音、气势、语势都不理想。倒是郑屠的一句“打得好!”读出点痞子、恶霸的味道。)

原本想让学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加深体会,没想到效果适得其反。读,没有锦上添花,反而降低精彩的气氛。问题何在?对朗读的功能与作用食而不化。读文章就是学习作者的语言。读的人把文章朗读出来,可使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朗读进入角色,读者就站在作者的地位,读者就好像是作者,文章中的语言犹如出之于自己的口,自己的心。此时此刻,文中的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思想感情进入了自己的脑里,消化吸收为自己的语言储存、语文素养。古往今来,朗读从来都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安排朗读,无可非议,更何况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确实兴味盎然。

朗读的功能显而易见,毛病出在我的粗疏,食而不化。文章不是每一篇都经得起朗读的,这是就文章的质地与语言而言;文章的语言尽管有特色,也不是都可以让学生还原为口头语言,进而成为自己的语言的,这是就学生对象而言。因而,课堂上让学生朗读什么,教师须深入思考,精心选择。即使是经典著作,也不是每一段都适宜朗读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白话小说,但那时的白话与今日的白话距离甚大,基本看懂和琅琅上口是两码事,此其一。朗读得流畅,不仅是字句的问题,还牵涉到历史知识,学生对这些不熟悉,读破句就难怪了。尽管课本中对“小种经略相公”、“关西五路廉访使”加了注释,但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未认真思考,没往心里去,此其二。第三是鲁达这种掌管练兵和捕盗的武官身份,说话不仅有地域特色,而且有职业特点,学生与这位文中主人公相距约千年,怎能一下子就揣摩得到?不是学生读不好,而是自己欠思考。

由此我联想到课堂教学中人物对话的朗读问题。似乎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已司空见惯,其实,效果有时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往往是食而不化,对某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信到迷信的程度。任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作用,但也都有其局限性,不顾时间、条件,不顾文本的个性特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实际水平,生搬硬套,没有不事与愿违的。当前,课堂上风行运用多媒体,声、像、色俱全,这本是好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性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用得不当,效果同样适得其反。例如,一位小学教师教《山行》,课起始立即用多媒体打了一幅国画,色彩鲜艳,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而且画的顶端画了几间白墙黑瓦的小房子,以示“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么好的培养与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小诗,就让一幅画给框死了。原本“白云生处有人家”可让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而今荡然无存,太可惜了。

用得得当,可助春风化雨;不得当,就成为赘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上海之行
文化广场真热闹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我做了一回小泥工
游天目湖
姐姐归我管
寻找“饿”
跳绳比赛
爷爷讲故事
坚强的爸爸
流泪的心
开学第一天
我的梦想
贴鼻子
我家的兰花开了
以校园文化为支撑开展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探索
乡镇公推直选与乡村党群关系变化
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历史学学生自建学科资料库的有效途径
在新时期社会建设转型中加强和创新档案工作
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谋划无锡转型发展
我国德育现状分析与西方德育理论借鉴
高校党务公开的内容、范围和运行机制研究
西双版纳传统傣寨的文化景观解读
日本人怎么看待南京大屠杀
态度决定成败
文化差异对《商务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理念对英语专业发展的影响
末代皇帝溥仪的三次逃亡
探究大学生上课“形在而神不在”的原因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案之一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一
《儿子的创意》教案之一
《和太阳比赛早起》探究感悟
《和太阳比赛早起》课外拓展
《儿子的创意》教学建议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探究感悟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学建议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课外拓展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三
《儿子的创意》探究感悟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六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二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四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