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9
情境不是教学内容的漂亮外衣
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没有正确理解情境教学的主旨。虽然他们所创设的情境也能让学生学得热热闹闹、快快乐乐,但是,细细体味,却是形似而神离。
一、只追求趣味,迷失了语文本色
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初读课文后,老师展示精美的课件:御花园里,大树上有一只振翅鸣叫的蝉;不远处,螳螂举着“大刀”,悄悄靠近,正欲捕杀它;旁边的另一棵树上,黄雀正紧盯着它们,准备进一顿美餐。这时,镜头转向树下,一名少年手执弹弓,正在瞄准黄雀……小朋友们看得非常投入,仿佛身临其境。
笔者认为,不管教师用什么方法执教,语文教学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本案例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什么?学生没有通过读课文来学习语文,而是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看”语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才能感受语言文字的底蕴,体味语言的精妙。
二、只追求热闹,迷失了教学目标
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有两个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双手会工作,大脑会思考”这两句话,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情境:
老师告诉学生:“现在,每桌上都有一些各种形状的卡片(这些图片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梯形等),请小朋友们动手拼一拼,看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来。”
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拼图,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课堂气氛非常热闹。
学生拼好后,老师分别请几名学生把自己的拼图贴到黑板上介绍,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不少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于是,师生又进行了修改。这样一个活动整整花去了10分钟时间。
这个案例中,老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动脑又动手的好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情境。可是,我们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文本,应该是语言文字。案例中这个“热闹的体验活动”恰恰游离了训练语言文字的目标。
三、只追求新奇,迷失了价值取向
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老师问学生:“狐狸想吃乌鸦嘴里叼着的肉,就故意用好听的话来奉承乌鸦。乌鸦一高兴,把嘴一张,肉就掉下来了。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只狐狸,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呢?”
生1:狐狸借一把锯子,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
师: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2: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打下来。
师: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可以把乌鸦的肉吃了。
生3:乌鸦叼的肉是给它的孩子吃的,狐狸想办法钻进乌鸦的家,把乌鸦的孩子捉住,逼着乌鸦把嘴里的肉交出来……
师:真是绝了!乌鸦再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
新一轮课改积极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无疑是符合语文阅读规律的。本案例中老师创设的这个情境做到了让学生进入角色,在角色中展开创造性的想象,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可是,本课应有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是让学生想象通过种种残忍的方法不择手段地谋求一己私利吗?学生的想法明显违背了文本的主旨与社会价值观,老师却放弃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引领,把残暴的种子播进了孩子的心灵。
老师们,情境教学不是简单地给教学内容穿上一件美丽的外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无论走过多少荒芜
- 窝起来看天━明天:花开两指间
- 文学从我们身边悄悄走过
- 瞬间的永恒
- 让温情像空气一样
- 青春是个守望者
- 智慧与忧愁
- 书香
- 水之声
- 人类需要梦想
- 谁来关注我们的心灵
- 重要
- 知音难逢
- 微笑
- 谁懂“90后”
- 电力自动化中电量采集与计量系统的运用分析
- 漫步在五光十色的音乐画廊里
- 试析《金刚经》的生命本位意识
- 莫忘初衷,坚持最初的音乐梦想
- 别慌,朱莉的俩宝贝至少看上去还在
- 有人赚大钱 有人成炮灰
- 悲催的是:露骨和鸡贼 真的成了捷径
- 黄晓明 继续苦逼二逼地做着牛逼的事
- 《宝贝》除了贫嘴还会干啥
- 杨幂 为全民狂欢而生的偶像
- 林志颖横店“调戏”女配
- 浅谈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 告别路人迎来幸福
- 向行政执法机关派驻检察室之思考
- 孙俪拍广告娘娘级“伺候”
- 回顾我的语感教学
- 如何做好高中选修课的指导
- 别拿语文不当语文
- 教师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 “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
- “作文三步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怎样上好语文试卷讲评课 朱宣谕
- 语文教学对话的内质与外化
- 情境不是教学内容的漂亮外衣
-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 让学生站在讲台上
- 繁华落尽见真淳——语文课,我拿什么给学生?
- 语言 形象 情感
- 语文,给我一个热爱的理由
- 让语文成为放飞生命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