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呼唤率性而为的语文教师
率性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由着性子。率性而为应该指任着自己的本性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语文教师而言,他应该为率性文学而为。文学爱好者大都喜欢大气、肆意、率性、真实的文章。李太白率性而为,纵横囚海,酒、诗、剑为伴;苏东坡率性而为,西湖畔、秦岭边都留有他的身影,没见他因月落泪,因风伤怀,有的是一腔豪气。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应是一个文人; 上好一堂课,就应是写一篇好文章。率性而为,不要担心学生读不懂.挥洒意气与学生同乐、同喜、同悲、同愤。率性而为的真诚、洒脱、勇敢本身就很打动学生。没有风格的教师只是教材的传声器,引不起读者的兴趣。我主张率性而为,我呼唤率性而为的语文教师。
2000年以来,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一直在高速运行,改革成就斐然。同时也存在一些令人思考的现象:有的语文教师在逐渐丧失着自身的个性风格,文人气息,边逐教法的时尚之风悄然盛行,换言之,就是追随于名家,效仿于型模。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语文课真的不多见了。我不禁困惑:过滥的多媒体教学是否已把教师沦为机器的奴隶了呢?以下是令我反思的气种现象。
(一)多媒体滥用之风。在2003 年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上,多媒体应用可谓登峰造极,每堂课必用,每个环节必用,每个提问必用,有PPT,有flash,有录音剪辑……那课堂的引领者老师不是解疑,不是释惑,简直就是产品的导购小组,图片变化之多之快,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老师也可称为科技博物馆的解说员,娓娓道来,悦耳动听,开始听很新鲜、很舒服, 听久了,觉得很累,没有什么地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启发的。一过即忘,这一点这次活动的评课专家曾专门纠正过,在这之后的报刊、论文中也有诸多有识之士对多媒体教学使用过多、过滥造成对课堂结构、文本解读的危害做过评述。这一现象应视为语文课堂缺乏个性的例证之一。
(二)动辄合作探究之风。探究性学习课是立意新颖、开放深刻而又难度很大的课型,余映潮老师在他的系列文章《课型设计的艺术》第三节中曾对它做过专门的论述。要上好这种课型必须充分的解读文本,需要一定的学生基础,合理的组织安排等多种准备,可是我看到普通课型就是分组、讨论,出问题、答问题,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弊病很多:第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解读文本,没有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重形而不重文本的研读。第二失之偏颇,例如一个老师上 《狼》这一课,学生合作探究之后,竟然讨论是不是人把狼逼到要吃人的境地,讨论究竟是狼凶残,还是人凶残这一问题。学生讨论得面红耳赤而老师也欣慰的表扬同学们很有探索精神,人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然而我想这一问题似乎应在《斑玲飞渡》这一课讨论比较好。
(三)照搬课堂三步走模式之风。这种教学形式本身并非不好。但如果每堂课都分成与人物相遇、与人物对话、对人物寄语就很令人乏味了,说穿了就是新瓶装旧酒,总是先了解熟悉课文,再分析人物心理,最后拓展延伸。如此每一个老师都可以上出不同的味道吗?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弄三个框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又不是解应用题。不要文科教学模式化,大凡一个好东西,一旦成为模式就会被后来人用变了味,丢弃了精华,只捡了皮毛回来。
我所讲的率性而为并非胡乱作为,无所作为,而是以真性入课,教会学生进行再创造,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文章之中。在阅读中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也与教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教者以真挚的感情,个性的思考打动学生,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个人魅力非常重要。
要在教学中形成个性特色,我认为有几点可以探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奶奶
- 凯凯
- 外婆
- 这就是我
- 我
- 母爱
- 喜欢
- 我的外婆
- 爸爸
- 我
- 父亲的虾塘
- 母亲
- 妈妈
- 本人
- 我的历史老师
- 我的航拍反思路
- 2014戈尔特斯户外梦想实现活动颁奖典礼于京举行
- “逆生长”寿星
- 《妻有物语》荣荣&映里
- 摄影,先选好相机
- Porsche Design Hairband系列太阳镜传递未来主义视觉美学理念
- 呵护肾脏,让生命之树常青
- 调制唯美梦幻色彩
- “翡翠岛国”爱尔兰
- OPPO N1 mini评测
- 母女姐妹花头皮逆龄护理
- 第三届PSAChina特克斯国际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 一步踏入深蓝
- “玫瑰人生”早午餐
- 康健一 书房里的高尔夫
- 自由——创新的前提
- “研究性学习”课程辨
- 学校课程的文化功能及实现机制
- 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必须具备三种意识
-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上)
- 语文教育:实现“人”的跨越
- 文化的语文与语文教师的文化
- 〖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 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方式策略的案例研究
- “口语交际”的内涵及课堂教学特征
- 缘木求鱼还是成果斐然
-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 国外对“反思性教学”的诠释
-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干问题
- 国家汉语战略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