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精彩在于“生成”——试论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精彩在于“生成”——试论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中国的孩子创新能力差!”“中国的孩子不会思考!”……这样的话相信大家听到过很多。许多人把这种弊端的产生归结为中国的考试评价制度,但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省呢?

创新、思考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学生很难享受到这种快乐。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忽略探究式的学习。在此,我只想从课堂教学中“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谈谈自己对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新教材更关注了人的发展,课堂上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时我们不应死守着预设目标不放,而应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关注学生,在坚守教学底线的同时善于捕捉生成性机遇。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怎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一、催化“课堂生成”,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法给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和渴望的额外帮助。要学会赞赏学生,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成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趋向准确、周密;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做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但教师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给予及时引导点化,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

记得在教《黔之驴》时,我抓住这两个寓言形象来分析寓意。先从引导学生们分析驴的形象入手,再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指出本文的寓意为: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某些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本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驴的徒有其表,又无自知之能,相信已把它作为愚蠢的代名词。紧接着,我又针对文章中用墨最多,刻画最细致,生动的虎的形象。把寓意引申到: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虎的精明,勇猛的形象也应该深深的映入他们的脑海里。

一路讲下来,该讲的也讲完了,但时间还有多,我就随便提了一个问题来打发时间。“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形象呀?”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我想经过我刚才的分析,学生肯定都能认识到文中的“虎”是一个正面角色,是赞颂的对象,而“驴”自然是人们嗤之以鼻的反面角色。喜欢谁?非虎莫属。

刚开始学生的回答如我所想,“喜欢虎!因为它:机智,勇猛……”但一位“差生”的回答却让人深思:

“老师,我喜欢驴这个形象!”我一愣,全班同学更是哄堂大笑,还有不少学生议论着,听得出来这是嘲笑。他一急说话就结巴,并且脸憋的通红,我安慰他说:“我听其他的老师说了,你特别爱看书,知识面特别广,这道题目你肯定会回答的很好的。能给我们说一说吗?”“我——我觉得文中的驴就像我一样,它的失败并不全是由于它的无能,而是因为它的对手太强大了。驴的遭遇太可怜了,我很同情它,因为我也是这样,我的对手总是班级中名列前茅的同学,我想超过他们,但总是做不到。相信文章里的驴也一样想打败老虎,但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学生所讲的,教参上都没有。我不由的为他的勇气感动,为他精彩的发言感动。随后我让学生以《我读黔之驴》为题,写出自己的感悟,自己总结寓意。出乎意料的是我看到了许多佳作。他们从文章中找出依据来说明驴的可悲下场并非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好事者的好事,虎的好奇、奸诈、凶猛都是杀死驴的元凶。也由孩子把驴的形象引到现在的实际生活中,现在的一些孩子身上,家长和老师就是“好事者”,他们让“驴”和“虎”来比赛,决斗,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

一个不经意的提问、一个不出众的学生让我们认识到在课堂中必须“催化生成”,应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用我们的真诚赏识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激活课堂智慧,促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听了全国特级教师朱震国为“定海教研之春”所上的《白色方糖》一课,我对非预设性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激活学生的课堂智慧。

在那堂课中,他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第一步:由学生围绕每一个故事向对方各提5个问题(学生间可协作交流)。第二步:由甲乙学生向老师提问(又巧妙转化成学生间相互回答)。第三步:教师向学生提问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朱震国循序渐进地激活学生的课堂智慧,由浅层的故事内容到深层的文字结构、主题,在学生相互提问、解答中得到较好地解决。整堂课气氛相当活跃,令全场听课教师叹为观止。他没有采用传统的预设教学,而是关注学生,由学生自主“生成”,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生成更有活力。这一点在对课文的处理上显得尤其重要。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进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课程观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又如我在上《端午的鸭蛋》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要学生找出与鸭蛋有关的作者儿时活动情形的语句,并进行一定的赏析。(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见一差生举手,就让他回答),那位差生结结巴巴地说着,“这些内容体现作者对鸭蛋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说完这些,他又补充了一句“老师,我不认为这些活动是有趣快乐的”。 可以这么讲,只有没理解课文、不理解儿童心理的学生才会有这样的感受,我抓住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老师也认为作者儿时的生活没意思,大家也这样想吗?请说说你的理由。话刚说完,许多学生举手发言来表达他们的反对意见,并结合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怎么吃、怎么玩及心情感受来分析作者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眷恋之情,使更多学生与文本及作者有了深入的交流、沟通。

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教学预设,而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彼岸花生
秋志
一线牵
左手右手
来自天边的约定
淡释豆蔻
青春
丢弃的年华
时间
当梦想与现实相遇
街景
理解
黑色寂寞
站着说话腰不酸
基层医改应与医疗并重
肺结核肺叶切除19例的护理
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56例的综合气道护理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策略
实习生分娩室实习
颈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
加强血站与医院联系不断提高输血服务质量的研究
妇产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
质量管理工具在非计划再手术监管中的应用
基层医院行腰大池引流术后管路的护理体会
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方法探讨
基层医院口腔科门诊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
HIV感染产妇住院分娩的护理体会
避免和减少护理差错的措施
腹腔镜下肾切除术27例的围手术期护理
低年级语文实践活动方案——读古诗游太空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2》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 教案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1》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二《菜园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3》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爷爷和小树》 教案教学设计
《汉语拼音 i u ü》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4》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