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鲁迅何以猛烈攻打“传统”
……在当今中国,对鲁迅的理解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有的对鲁迅采取颠覆的态度。他们的“理由”之一,就是认为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太厉害了,几乎就是全盘否定;而20世纪中国文化出现所谓“断裂”,跟包括鲁迅在内的五四新文化先驱者们的“激进”大有关系。最近中国又掀起“国学热”,当然是提倡传统文化的研究,于是对鲁迅和五四的批评的声音也就加大了。这种社会现象很复杂,这里不可能展开讨论,我只想回顾一下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一些思考,特别是他所关注的科技发展和人性的关系问题。也许从这里也可以了解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特别之处。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确是采取彻底反对和批评的立场的,他认为这是文化转型的必要过程。鲁迅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整体感受,他基本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尊重人的,是缺少活力的。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拘跘者社会进步时,要冲破“铁屋子”,鲁迅只好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甚至是矫枉过正。鲁迅把传统的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批判,他对传统文化中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批判得非常厉害,完全不留情面,不留余地了。但这是为了打破封建禁锢,提醒人们不要落入复古的老套。可以说鲁迅是全盘否定传统,但是这种全盘否定,是有历史理由的。
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体验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病,是对人的压抑,对个性对生命的压抑,对创造力的压抑,“老大的国民尽钻在僵硬的传统里,不肯变革,衰腐到毫无精力了”。所以他要猛烈攻打,冲破传统的束缚。鲁迅总是从如何“致人性以全”的角度考虑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他的任何激烈的批判都是着眼于人性的复归。
鲁迅也并不讳言自己的偏激,他是要通过某种必要的偏激,来打破禁锢,激活思想,引导解放。鲁迅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弊病了。他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个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容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鲁迅甚至还说,在中国办一件事太难了,连“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这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整体性的把握,鲁迅对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的利弊,的确看得很透。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很多糟粕,整体上很难适应现代中国的变革。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有怀疑,有焦虑的。
那种认为鲁迅和五四一代人的偏激造成了中国文化“断裂”的观点是浮浅,这种指责也是缺少历史感的。如果我们能够回到上个世纪初那种特定的历史语境来讨论问题,我们就比较能够理解鲁迅对于传统的攻打,他那种决绝甚至是偏激的批判态度,同时也不会忘记鲁迅“偏激”反传统的另一面——对文化转型的探求的贡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台阶里的世界
- 握住那缕魂
- 樟江赋
- 让我们自由地……
- 明辨坚守
- 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 让谦爱之花常盛
- 只要一颗流星
- 东海赋
- 孤单也是一种别样的美
- 我看山水
- 距离
- 南阳耕者
- 浪漫的季节是秋
- 问生
- 婚姻中的“第一需求”
- “三不管”妻最旺夫
- 那个叫母亲的客人
- 《茶道真兄弟》模式创新
- 这个世界有没有圣诞老人
- 趁年轻 去远行
- 人生中那些舍不得的东西
- 我们是失败的父亲与孩子
- 嘴角上1厘米的秘密
- 风行网与辽宁卫视携手打造首届融媒体春晚
- 走过婚姻的弯路
- 16件小事让你们更爱对方
- 五年磨一剑 其剑必锋芒
- 妈妈那年没离婚
- 有一种亲情别样动人
- 四书五经到底形成于何时?
- 我所见的叶圣陶
- 诗的教育 趣味的教育
- 鲁迅何以猛烈攻打“传统”
- 上海师大附中拓展课案例1:经典阅读(一)
- 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 孟子的人文精神
- 网友讨论:哪种《古文观止》版本比较好
- 王彬彬:我们是否配谈读经
- 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
- 朱光潜:燕南园递出的花
- 钱理群:我对经典作品教学的一些看法
- 李零:说经典阅读
- “国粹”是个可笑的概念
- 五四运动,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