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2
李零: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今人厚诬鲁迅,主要因为他是左翼,是延安树起的文化革命旗手,1949年后,在思想文化界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但我国知识分子,真奇怪,居然和美国的大老粗一般见识,以为只要沾个右字就好。毛泽东不是说,鲁迅活着,不是右派,就是在监狱里。他要活着,算什么派?有人说,匕首乱飞、皮带乱飞,都是鲁祸引起,恨不得掘墓鞭尸,这话公允吗?
关于读古书,鲁迅说过逆耳的话,那是忠言。有人说,他自己读了很多古书,却反对读古书;不让别人读,自个儿躲起来悄悄读。我读过鲁迅的书,他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第一,他说,要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主要是为了树立新学的地位。他并没有说,绝对不许读古书,而只是说,新书和旧书,还是以新书为主,旧书最好搁一边儿,当务之急,还是读新书。今天的中国,也是这个格局,我看不能反过来。就像中医,保护中医我同意,但用中医代替西医或领导西医,我看没人会同意。
第二,他说,读经不能救国,这也是对的,今天我也这么看。
第三,他说,与其读经,不如读史,与其读正史,不如读野史,看看中国的历史有多么烂,我看也很有深义。世界历史学的趋势,日益重视生活史。野史正是生活史。其实,子学的地位比从前高,也是顺理成章。
第四,他说,要治国学,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治,而是像王国维那样治。很多古书的研究变成专家之学,也是势所必然。它不再走进千家万户,我看没什么不好(西方早就如此)。
古书是一种文化结构。五四以来,这个结构被颠覆,非常合理,非常正常。
六经是孔子时代的经典。汉以来,儒生是以孔子的经典为经典,五种不同的东西凑一块儿,没什么道理。现在,经典的概念早已变化,文史哲各系,分别去读,没什么不好。
汉代有五经,唐代有九经,宋代有四书五经。《论语》本来不是经。汉代,《论语》是四大传记之一,所谓传记,多是儒家的子书。四书五经,《论语》也是四书之一,不算经。只有十三经,才把《论语》列为经,这是后起的概念。我们拿《论语》、《孟子》当子书,和《老子》、《墨子》搁一块儿,是恢复诸子的本来面貌。
宋代树道统,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一脉单传。这个道统是虚构。五四以后,《论语》降为子书,道统被打散。孔、孟重归诸子,跟《荀子》等书搁一块儿,这也是儒家的本来面目。没有这种调整,只有经学史,没有中国哲学史,更没有中国思想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绝不是一个儒字所能概括。中国典籍,经史子集,也绝不是一个经字所能概括。
现在,很多自己都读不懂经书的大人,却疯狂鼓吹读经,甚至鼓吹少儿读经,我是不以为然的。少儿读经,不是读《诗》、《书》一类经。《诗》、《书》,连教授也啃不动。他们所谓经,是《三字经》这样的经,其实是蒙学课本,可笑。
我在北大开经典阅读课,不是读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而是以“鬼子”为榜样,读他们理解的四大经典:读《论语》,读《老子》,读《孙子兵法》,读《周易》经传。我觉得,这样安排更合理。
第一,这四本书最有思想性,最有代表性。《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讲人文,这两本最有代表性。《孙子兵法》讲行为哲学,《周易》经传讲自然哲学,讲技术,这两本最有代表性。
第二,它们的篇幅比较合适,《论语》大一点,有15000字,其他三本都在5000-6000字左右。别的子书太大。
总之,古书可以读,但不必是过去的读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萌动的青春
- 理想的家
- 大禹,请留步
- 一阵小雨
- 仰望属于我们的天空
- 站在教室的门口
- 月夜遐思
- 量身定做自己的幸福
- 难忘的经历
- 只是寂寞
- 他的精神感动了我.
- 降珠仙子
- 生活需要梦
- 封存的记忆
- 山顶的守候
- 沈星不爱鲜肉爱大叔
- 叔叔我们不约也得约
- 她们40她们还是女神
- 点面结合:赢得美容院区域竞争
- 孙劲松把海容打造成优秀服务品牌
- 娱乐新闻 在巴黎时装周
- 破解 民国戏成杰克苏重灾区之谜
- 负能量 牛鬼蛇神主宰世界
- 正能量拯救人类温暖治愈
- 销售高端产品,成就一流名店
- 女性生殖大讲堂
- 美业职场解码探析美容导师的职场发展之路
- 本土美妆专业线“零广告”背后的思考
- 五条人 从道山靓仔到广东姑娘,我们一直都爱讲故事
- 2015最具潜力青春男偶TOP10
- 一个令教师自豪与羞愧的名字
- 让学生进入角色
- 坦言的魅力与“故弄玄虚”的效果
- 说课的研究
- 新课改:深刻的教育资源配置变革
- 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与策略
- 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
-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 “五壮士”悄然退出语文教材及引发的争论
-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 我的语文素质教育观
- 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
- 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 成人有责任给孩子提供“人奶”培养人性,而不是用“狼奶”培养狼性
- 教育的万能、无能、本能——对教育功能、价值认识的反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