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点经过多年的学习理解大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走进当今的课堂,一种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教师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起来。
一、为什么要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去解决自己的疑惑。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绝对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有它深层的内在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述,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也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除自己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这并不是要使学生体验挫折,感受到某学科的难度,而是要鼓励学生就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明确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理解活动。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学习者可以对知识结构形成深刻的理解,培养起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形成对这一学科的积极态度。这样培养的才是真正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就像课题式教学一样,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是人们面对传统教学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改革思路,它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可以使学生把各种概念、原理放在某种完整的任务中去理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而且,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我们说,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被动的、不积极的,师生两张皮,老师讲自己的,学生听自己的,谁也不管谁,很难谈得上效果,很难谈得上问题的深人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带动。
我们国家的创造力为什么滞后,就是因为我们的创新意识匾乏,也是源于学校教育的缺憾― 课堂上缺乏问题意识。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没有问题生成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所以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胡适先生说“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因为有梦,所以坚强
- 朔风飞扬
- 永不止步
- 对话中国,天地我怀
- 迷路原为看花开
- 飘过的忧伤
- 仗剑走天涯
- 珍惜
- 六月与九月的站点
- 给我一个动力
- 花朵
- 高三,一场决斗
- 划过生命的绝唱
- 历史的天空
- 有家真好
- 休妻嫁母,绝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大仁大爱
- 半夜里老公收到女上司的短信
- 为你的婚姻积攒很多很多好时候
- 做爱以后的安排
- 妻子一句梦话惹火,丈夫十年不让男性进家门
- 亲家借了钱想耍赖
- 荒诞恋情:“刑警男友”撂你11次
- 只身闯北美,乡下小伙用诚信书写传奇人生
- 每一次拥抱都是诀别,拆弹英雄于尚清的别样爱情
- 婚后参与还贷有意义吗?
- 我成全了他们,也是成全自己
- 外来媳妇算盘与上海婆婆的账本
- 为什么牙齿看起来很好,实际却已经坏掉了?
- 女性便秘会引起性冷淡?
- 短期隆胸术,维持数周后缩回原尺寸
- 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 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
- 电影《城南旧事》的叙事美学
-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 王国维读书历程
- 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一)
-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谈母语教学
- 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石
- 〖巢宗祺〗谈谈“语文素养” ――在苏教版小语教材实验总结会上的发言
- 钱理群访谈:语文教育的迷误
- 学生作文兴趣缺失的诊治策略及初步实践
- 新课程呼唤教学评论家之崛起
- 新课程实施中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