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4
〖巢宗祺〗谈谈“语文素养” ――在苏教版小语教材实验总结会上的发言
在今天这个由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我想围绕“语文素养”谈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版“大纲”提出的一个概念。过去都提“语文能力”,“课程标准”改成了“语文素养”,而且放在四个基本理念的第一条。许多老师对此有些陌生,有些不习惯。那么,什么是‘素养’”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这里的“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
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在此,我着重谈谈语言积累和语感。对于语言积累,从“修订大纲”提出这个问题之后,现在已经引起了广大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过去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搞得不好,效率不高,就是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对于“语感”,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写组的老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编写教材时把“朗读和背诵课文”放在首要地位,我们在修订“大纲”时也把“语感”放了进去,现在我们又将之写进了“课程标准”。
对此,有人表示欢迎和赞赏,也有人表示不理解:语感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而有些能力通过训练却往往可以立竿见影。在这儿,我想讲讲这个问题,主要讲语感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感包括人对语言的结构模式和运用模式的掌握。光有结构模式还不行,还必须掌握运用模式。我们e巴说汉语说惯了也许不觉得有什么,其实汉语包含了许多规律在里面。
除了结构以外,还有一些背景(上下文背景、文化背景等)。最近从报纸上看到一则趣闻,一位日本学生到中国考托福,一些题目让他们很困惑,如:这个歌星最近很 ?后面提供了四个选项,分别是红、黄、蓝、白。这位日本留学生选了个“白”。因为按他的理解,“白”就是很纯洁,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绯闻,可标准答案却是“红”。这就是文化背景的问题。
所以,语感既有结构模式的掌握,也有运用背景。另外一个方面,语感还是一个语言反应机制。有的人语感好,想到什么马上就能流畅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障碍,语言与语言的组合非常通畅,往往不加思索就说了出来;有的人虽然记忆了很多东西,但一般说来不能很快地反应出来,表达跟不上思维。这就是语言反应机制的差别。语感就应包括这两个方面。
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能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语文素养”:这个提法?
首先,我要说一下“修订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关系。2000年“修订版大纲”颁布,为什么接下来又要搞“课程标准”?其实,“教学大纲”是研制“课程标准”过程中的产物,是阶段性成果,所以,“大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标准”的思想,而“课程标准”又比“大纲”更详尽、更具体、更成熟。
现在来谈语文教育。过去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与能力这两条线,但语文教育中有些东西是无法纳入这两条线中去的。比如“语感”,它就不仅仅是一种能力;又如,过去将“语言积累”放在“知识”一块,也是不妥的。因此,用知识和能力还不足以概括语文教育的全部。过去强调“语文能力”,包含了一个思想,就是偏重于“用”,即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所以大家都重视这个‘能力”。
“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也是这个思想,也是强调“实用”。我们这个民族很久以来就非常讲究“实用”,“学以致用”便是一例。比较一下,古希腊则不同,她追求的是“真、善、美”,具有“唯美”倾向,至于有用与杏则不加考虑。对于这一点,我们就显得很薄弱。而在教育上,如果一味偏重实用、追求功利,就会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只能塑造一批精于技能、文化浅薄的工匠。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是始于今天,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就不赞成大办职业教育,而是主张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今天强调素质教育,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课程标准’冲采用“语文素养”,就是出于对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表现,以及对这种目标的追求而提出来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大禹,请留步
- 量身定做自己的幸福
- 难忘的经历
- 只是寂寞
- 一阵小雨
- 山顶的守候
- 理想的家
- 月夜遐思
- 站在教室的门口
- 他的精神感动了我.
- 封存的记忆
- 萌动的青春
- 降珠仙子
- 仰望属于我们的天空
- 生活需要梦
- 销售高端产品,成就一流名店
- 美业职场解码探析美容导师的职场发展之路
- 正能量拯救人类温暖治愈
- 点面结合:赢得美容院区域竞争
- 叔叔我们不约也得约
- 2015最具潜力青春男偶TOP10
- 娱乐新闻 在巴黎时装周
- 负能量 牛鬼蛇神主宰世界
- 她们40她们还是女神
- 本土美妆专业线“零广告”背后的思考
- 破解 民国戏成杰克苏重灾区之谜
- 沈星不爱鲜肉爱大叔
- 五条人 从道山靓仔到广东姑娘,我们一直都爱讲故事
- 女性生殖大讲堂
- 孙劲松把海容打造成优秀服务品牌
- 让学生进入角色
- 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
- 成人有责任给孩子提供“人奶”培养人性,而不是用“狼奶”培养狼性
- 教育的万能、无能、本能——对教育功能、价值认识的反思(下)
-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 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
- 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 新课改:深刻的教育资源配置变革
-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 “五壮士”悄然退出语文教材及引发的争论
- 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与策略
- 坦言的魅力与“故弄玄虚”的效果
- 我的语文素质教育观
- 一个令教师自豪与羞愧的名字
- 说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