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师范教育现在重新受到重视,高师中文课程改革应当跟上,川师大召开这次会议,探讨汉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很有意义。中文学科师范类课程如何改?我没有成熟的看法,但觉得还是要务实,不去搞根本性的颠覆。五、六十年代我们的师范教育受苏联影响比较大,那时师范很受重视,后来我们自己改来改去,有了许多经验,也有许多教训,现在那些不适应的地方凸现出来了,大家都觉得需要做些改革了。但如何改?作为一个课程体系是否要大动?恐怕要谨慎一些,哪些部分要调整,哪些可以承接下去,必须有分析。其实不光是高师的中文课程要改,其他高校的中文课程也在改革。几年前,北大中文系就开始重新调整了本科的课程设置,现在新的课程方案已经出来,总的是减少史和概论,增设一些经典导读课,增加学生接触原典的机会,一些基本的书一定要通读,同时,要求各门课程都要结合写作训练。一个是读,一个是写,这个中文学科的底子,打好了,日后受用无穷。我看只要是学中文,无论是师范还是综合大学,共性比较多,那六七门基本必修课大致都一样的,这个不能放松。当然,师范可以多加一点自己的特色,比如同样讲文学史,不妨更加注重作家作品分析。川师大突出那些中学课上的名篇讲析,这是个好的经验。还有就是教学论、教材教法以及教育学之类课程,师范还是要上的,但我也不太主张过于强调立竿见影,即学即用。刚才有些中学校长要求毕业生马上就能进入状态,只是一种理想。培养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重要的还是打好语文底子。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学生,起码要有阅读的习惯和兴趣,还要能写,要有些“文气”。现在许多大学中文系的“文气”不足,师范的中文教育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至于中小学怎么教?那更多是实践中模仿、体会和创造,在大学不可能都解决了。大学阶段还是打好语文素养的底子。总之,我认为师范人才培养不必急功近利,打好底子才有发展潜力。这个问题我没有更多的意见。我想借此机会多说说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改的问题。在座的很多老师都来自已经进入课改的省市,四川也将要进入课改了,大家对这方面可能有兴趣,我也想和诸位交换意见。

对于中小学语文课改,我主张四个字:“从长计议”。对于课改,大家要支持,因为从长远来看,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人格健全,而且从国家的未来着想,也必须要推进改革,不改是没有前途的。这方面已经有许多论述,新课标的出台试验就是为此目的。我想大家在改革问题上是有些共识的。课改碰到很多困难,只要大方向正确,我们不要否定课改,不要只当批评家,要给课改补台,多提建设性意见。这就是我说“从长计议”的一层意思。

“从长计议”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课改虽然推行,但又不能超之过急,不能搞颠覆式的革命,不能离开国情,也不能完全丢弃以往的经验和传统。现在课改碰到阻力非常大,可能就跟国情有关。现实情况是,对于课改,各方面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家长,对课改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现在教育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孩子功课太重,考试的紧箍咒摆脱不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如果实施课改,家长普遍都会有担心的。这实际上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的不均衡,造成普遍的心理紧张,折射到教育方面来了。家长考虑的是孩子今后的出路问题,他们把这放到第一位,总是担心课改会耽误孩子考试。所以,这是很无奈的民意。我们的课改不能不面对这种巨大的民意。老师呢,也不可能脱离现实,他们要受各种要求的制约,在课改问题上也是非常犹疑的。现在的关键是高考与课改的关系还不明确,甚至还是两张皮。很多问题都由此发生。这个问题不解决,课改很难顺利进行。不过,如果一定要等到高考彻底改进,才来课改,那也不实际,而且那又晚了。所以要有点调和,就是说,课改不能不考虑高考,一定要有高考的改革来配套,我们是在高考仍然存在的前提下来进行课改的。同时,课改也要有些理想主义,要不断突破应试教育框架,促成高考改革。所以课改是长期的渐进的,不可能是突变的彻底革命的或者运动式的。我说 “从长计议”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评价已经进行了6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改,以及正在试验的高中课改?基本上应当肯定。起码课改激活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本来就存在,课改把它激活了,大家都来重视、思考和讨论。而且课改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利于社会的重视投入。我们作为教语文老师、在座的很多专家,我想都还是支持课改。不管它现在多难,存在多少问题,我们要支持,在运行过程中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我也不赞成那种过分激烈的做法。课改一来,上面发出指示,培训一下,下面就开始施行,几乎是一刀切。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所以现在课改是几种力量、几种利益的博弈,各方面考虑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可以理解。不能要求人万众一心都来搞课改,现在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万众一心,但我们要注意各方面关系、各方面利益。课改要有一定策略和方式,不能硬性推进,当然,有些刚性的要求,比如一定要有选择性,要开设一些选修,等等。学校不能完全老一套,我行我素。但也要有些柔性,让大家有选择。要有一些策略性的、必要的妥协,完全不考虑成本的改革是肯定要失败的。如果不考虑改革的条件和成本,运动式的硬要往前推,下面就可能做表面文章,甚至阳奉阴违,浪费人力、物力、精力。所谓从长计议,一是要改革,二是改革稳妥一些,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一步一步,一寸一寸的往前推进。中国那么大,学校类型多样,改革也应当有不同的办法与选择,有长远的打算,这是一个基本的想法和观点。

第二,追求课改基本理念上的共识,但不要纠缠概念,不要太多争论。现在对语文新课标有各种议论,批评的意见非常多,有的话说得很难听,几乎就是全盘否定。对此我们要有基本判断。新课标的目标就是要改革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弊病,要超越应试教育框架,这是一种进步,应当充分肯定。语文新课标出炉是很艰难的,搞新课标的那些专家,有点左右为难,领导有要求,改革有期盼,但真正改革了,群众又有意见,他们就很无奈的夹在中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标已经试验了六、七年,现在要修订,当然要听意见,要做大量调查。但精力不要放在无休止的争论上面,特别是不必纠缠某些概念。基本问题上有共识,就支持课改,帮助课标的修订完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很好的,即使有些理想化,也不要否定它,我们的任务是完善它。有些概念可能不够准确,或者过于笼统,许多人就挑它的毛病。我们接受就是了。但在具体推进试验过程中,不必纠缠争论某些概念。什么人文性、工具性等等,不必过分纠缠,要争论那就让专家去争论好了,一线的老师和语文工作者不必舍本逐末,把精力花费在概念辨析上。用人文性加工具性来界定语文的内核,可能不够准确。现在格外强调人文性,更注重人格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它的道理。就是对应试教育的超越嘛。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很难分开,应当是很自然融合一块的。这个问题也不必纠缠,不要抠字眼,千万不能理解为课改就是突出人文性,相对淡化工具性。因为争论太多,概念纠缠混乱,使一些基层学校老师有点六神无主,以为课改是彻底变革,事实上又难于做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生怕没有人文性,这是很滑稽的,人文的东西是自然生成的,甚至不必去强调,它会在里面自然生成,刻意突出,就容易成为表演了。还有一个问题,不要处处去迎合学生的兴趣。你要求一百个孩子,有八十个对语文都有兴趣,这是理想状态,能够有六十个孩子有兴趣就不错了。所以我不主张过分紧张,过分强调人文化、文学化,不要走极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写作的乐趣
五龙谭
过年真快乐
最宝贵的一句话
飘•韵
杭州之美
红树林
校园的春天
和我们一样享受和平的世界
伤心的一天
鸟趣
龟兔第二次赛跑
那一次妈妈哭了
幸福的回忆
建立“S”星球
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下航空物流产业竞争力研究
基于TQM的高职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标准研究
耐氯化水色牢度试验差异探讨
小微物流企业发展困境分析
透过“双十一”浅析电商物流
义乌区域电子商务虚拟连锁配送模式研究
浅析物流的是与非
加强天津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能力的对策分析
用平衡计分卡评价物流管理效率的方法初探
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规划文献综述
航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应急物资的政企合作储备模型研究
棉花新政 棉农三盼
浅析航天企业采购合同风险控制
基于文化产业视角下提升呼和浩特城市品牌的对策研究
《慈母情怀》教学反思
《三个小伙伴》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演讲稿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
聆听《慈母情怀》有感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叙事
《看菊花》——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设计
成长足迹(二)依依惜别阅读材料
欣赏,领会,创造——《泊船瓜洲》听课感受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2
《黄果树听瀑》教学后记
《鲁滨孙飘流记》课后反思
沐浴桂花雨的芬芳──《桂花雨》教学后记
五年级语文上《七律·长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