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

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4

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

《教育新观察》2005年3月在《谁动了我们的“母语权”》一文前有这样一段话:

汉语的丰厚悠久和诉诸直觉的灵性,几乎令世界上其他文字无与伦比。然而,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几乎疯狂地学习英语。蓦然之间,我们发现汉语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人们的求学和晋升必须依靠一门本不属于我们的语言。汉语沦为二流语言了吗?我们没有说母语的权力了吗?谁动了十三亿中国人的“母语权”?

话说得很重,到触目惊心的程度。然而,它反映的又是不争的事实。幼儿园的孩子要熟练地用英语背唐诗;双语班外文和中文的学习比例小学为8:2,中学为6;4;英语证书是求职的敲门砖;英语是评定职称的门槛;大学生求学花在外语上的功夫大大多于专业课程攻读的时间,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形成这种局面,原因复杂多样,非我辈能左右。但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直面这种豪况,认真思考,寻觅良策,提升语文的价值与功能。

站在文化的平台上

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

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工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旨。

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们理应为之骄傲与自豪.无须感到自卑。然而,由于外语的过分炽热,汉语被冷落,我们不那么重视了。由于母语和外语的本末倒置,有些研究生组织不好一篇像样的论文,锦绣文章更是罕见,汉语运用中的粗糙化、低俗化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汉语的正确、纯洁以及其蕴涵的极其深厚的中华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讲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作用。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这个“形体”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它本身就是文化。汉语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诉诸于视觉形象,能给人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与西方拼音文字迥然有别。西方文字着力于听觉与抽象概念。只要稍加比较,就清楚明白。自古至今,文化随着文字的记载、文字的运用而传承,而发展,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命脉。

有人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是万方辐辏的智慧融合。她宽厚地孕育涵养着每一个子民,全息地体现着民族流动不息、丰富多彩的生活。”确实如此,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余光中先生说得好:“中文乃—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

就拿字来说,传说仓颉造字,弄得鬼神不安,竟至于“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魔力可谓大矣!其实,教学生识字,辨别字形、字音、字义时,就是在传承先民造字的文化。字的造形是了不起的文化,有了文字,人类社会的文明就大大跨前了一步,它传达思想、情感、意志,传久行远。如:“山”,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正像山峦起伏的样子。“山”,像隆起的三座山峰;到小篆,“山”成了“ ”形,是地面上隆起的地貌,有—定的高度。“撩”(现写为“岳”),形从“ ”,声从“狱”,形声字,表示高大的山脉。“嵩”,由“山”“高”二字组合而成,表示山大雨高,是会意字。“岔”,由“分”“山”二宇组合而成,表示山被分开歧出,为“山岔”。“岔”是会意字。“岔”字由山的分歧引申指河流、道路的分歧。“峡”,由“山”“夹”二字组合而成,表示两山夹着水,河道在两山之间,也用来表示两山之间狭深的地方。仅举一例就可看出,无论是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都反映了先民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文化。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来看,一个个字就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可以从那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启发。要求学生掌握字形,理解字义,读准字音,就不会求助于无数次的机械操练,而是辨另刂、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有时一首小诗看来通俗易懂,稀淡平常,但诗中涉及到的表时间表地点表某个人物的背后会有令人深思乃至令人震撼的人文故事。杜牧的《清明》诗,儿童都能背得滚瓜烂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行路人路上遇雨,盼望能找个酒店,避雨,歇脚。“清明节”,都说是祭扫祖先的日子,怎么来的呢?有文化内涵。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国外避祸,流亡时饿极,其随从介子推不得不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十九年后,重耳作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即位后,介子推带着母亲去绵山隐居i拒受封赏。介子推孝顺母亲,晋文公认为放火烧山,会把介子推逼出山来,哪料介子推母子均被大火烧死。后人更传说介子推死前写下遗诗—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此后,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烧死那天定为“寒食节”,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规定祭奠介子推;有说以“清明节”来纪念介子推。至于以后如何演变到人人祭拜各家祖先,就无可查考了。然而,根据史料记载,或根据传说的流传,就可领悟到人的思想、道德、愿望、追求,人的行为、语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主从关系、母子关系、君臣关系等,这些都在人文范畴之内,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首小诗中提到一个民俗,就可知晓其中的感人故事,其他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无不如此,中华文化深厚,渊源流长。从这个层面上认识我们的语言文字,理解要带领学生学习的诗词文章,不仅能准确地把握文字的“形体”,而且能洞悉“形体”内蕴藏的“神韵”,形神俱各,形神俱全,教学就闪光,照耀学生心灵。

我们常带领学生诵读、背诵山水诗。凡有名胜之处,几乎都有古迹,中华文化平铺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杜甫的i登岳阳楼》,诗的意境十分宽阔宏韦:杜甫晚年游洞庭湖名胜,登上岳阳楼古建筑,亲眼看到这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诗的首联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究竟是怎样的美景呢?诗的领联这样表达:“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水广阔无边,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飘浮在湖水中一般:仅仅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的巨大形象、豪迈气势给描绘了出来。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无定居之所,故接着一联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尽管政治生活坎坷,壮志难酬,但杜甫毕竟是杜甫,忧国忧民,尾联仍然是广阔胸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兵荒马乱,诗人倚凭阑干,北望长安,禁不住涕泗滂沱,声泪俱下。游览与抒怀、喜悦与伤悲交织,自然界的宏奇伟丽与社会上百姓的颠沛流离相映,诗人的多难遭遇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的强烈反差,构成了诗的意境,诗的灵性,诗的精神。看来写山水,借景抒怀,实质有深厚的文字底蕴。吴、楚历史是铺垫,一个“东南坼”,活画出洞庭湖水的气势。前人写诗,日月在湖中在海中的物象,信手拈来,就炼成“乾坤日夜浮”的佳句。有名胜,就有古迹。洞庭湖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之势,均为登上古迹岳阳楼所见,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是后事。“戎马关山”是现实,写山川,含历史,讲现实,文化含量重,也就成了历久不衰的名篇。历代许多名家写山川古迹历落有致,意味隽永,是语言文字的宝库,也是思想文化的宝库。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乌塔》后有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邱少云有感》
读《鸟儿的侦察报告》有感
观《老牛的爱》读后感
“洞穴之光”照亮了我
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有感
做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
走进朱自清
读《海的女儿》有感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读《亲爱的笨笨猪》有感
顽强的女孩
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有感
看《家有儿女》后……
微信上的除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对策探讨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民办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摭谈
论古玩交易中刑法的介入尺度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研究
武夷岩茶营销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浅谈哲学之谓美
郑州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对福建地区品牌经济的分类与讨论
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对农村居民现金消费支出的影响
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看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影响
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论竞业禁止协议效力的认定
PPP模式风险分担分析
济南市26中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各地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汇总(各版本)
址坊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保沙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七校联考试题
济南12中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南安中学2011-2012学年度初三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兴济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苏州新区二中2011年秋初三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沙坝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
保沙中学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联考试题
各地各版本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汇总
苏州新区二中2011年秋初二语文上册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济南市19中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富乐实验中学2011年秋初三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育华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