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温儒敏:中文系应当有 “文气”

温儒敏:中文系应当有 “文气”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12

温儒敏:中文系应当有 “文气”

我想借这个机会说说文学教育的问题,重点是本科。现在的大学中文系,普遍规定有七、八门基础课,其中的中国文学史(古代)、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都是重头课,所占比重比较大。我有个设想,就是对这些课程进行改革。基本方向是减少“史”的份量,加强作品的阅读,强化写作训练。为什么?一是现在中文学科在整个学术界结构已经变化,社会发展对中文系人才培养需求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变化,真正喜欢并立志中文专业的人(作为“志业”的)很少,而且多数不像以前的学生中学阶段就已经读过不少文学作品;三,上课的时间实际上也减少,学生课外阅读减少。必须面对这些新的情况。

以前讲诗经,要求学生必须背诵,现在能背几首?有的连四大名著都没有看过,只看过电视。不读作品,就没有文学感受,谈不上审美,文学史讲再多,也是干巴巴的框架,对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起不到很大作用。

现在的情况是,学生读了几年中文系,知道一些文学史知识,也学会用一些理论套式分析文学,但没有文学的感悟力,甚至没有文学的爱好。从每年报考研究生的生源情况可以看出,“文气”不足。如果我们办的中文系没有“文气”,培养学生也没有“文气”,甚至写作都不过关,那就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与哲学系、历史系、社会学系等系科相比,中文系出来的学生应当有什么特色?我想,艺术审美能力,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可能就是他们的强项。而艺术审美能力要靠长期对艺术的接触体验、包括对作品的大量阅读才能培养起来,光是理论的训练不能造就真正有艺术素养的专门人才。我建议文学史除了基本的“史”的线索的交待,指定某些知识点,要用主要精力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感悟作品,也就是加强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把审美放在重要位置,把对中国文化、文学的感悟放到重要位置。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现在中文系学生已经不太读作品,他们用很多精力模仿那些新异而又容易上手的理论方法,本来就逐步在“走出文学”,而文化研究的引导又使大家更多关注日常,关注大众文化之类“大文本”,甚至还要避开经典作品,那不读作品的风气就更是火上添油。虽然不能说都是文化研究带来的“错”,但文化研究“热”起来之后,文学教育受挫就可能是个问题。原有的学科结构的确存在诸多不合理,分工太细也限制了人的才华发挥,文化研究的“入侵”有可能冲击和改变某些不合理的结构,但无论如何,文化研究也不能取代文学研究,中文系不宜改为文化研究系。我赞成文化研究能够以“语言文学”为基点去开拓新路,学者们也完全可以大展身手,做各自感兴趣的学问,同时我对文化研究给目前中文学科冲击造成的得失,仍然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文学史研究很有必要,文学理论训练也有价值,但文学能力、爱好的培育更重要,也更基础。

事实上,近百年来大学的文学教育不见得很成功,原因在于过分的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学术当然要有分工,要往专深与科学化发展,这是必然趋势,但有利也有弊。对人文学科来说,对讲求个性化和精神性的学科来说,过分的学科分隔以及科学化处理,不见得是好事。现在中文系文学教育用心最多的就是文学研究,学会如何分析处理问题,以及如何写出像样的规范的文章。但 “文学”的味道似乎越来越淡了。概论、文学史和各种理论展示的课程太多,作家作品与专书选读太少,结果呢,学生刚上大学可能还挺有灵气,学了几年后,理论条条有了,文章也会操作了,但悟性与感受力反而差了。的确有不少文学专业的学生,书越读审美感觉就越是弱化。翻阅这些年各个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的论文,有多少是着眼于文本分析与审美研究的?大家一窝蜂都在做“思想史研究”与“文化研究”。其实,术业有专攻,要进入文化史研究领域,总要有些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训练,然而中文系出身的人在这些方面又是弱项,结果就难免邯郸学步,“文学”不见了,“文化”又不到位,未能真正进入研究的境界。我们担心现在的文学教育不能改变文学审美失落的趋向。

这和我们老师的知识状况也有关系。我们许多教授终生从事文学,研究著作可能也不少,但很可能是一种“职业”,而不是“志业”。难怪有些学生批评我们有些文学教授没有多少文学色彩。

这些情况可能与学术生产有关系。就文学史研究而言,也就是八、九十年的事情。当初为什么要研究文学史?主要为了开课。文学史这个学科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产物。就古代文学史而言,多数专著都是教材。讲到小说史研究,鲁迅是开山鼻祖,他1923年出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教材。不过那时学生读古书比较多,喜欢文学的也多,鲁迅面对的是底子比较好的学生。但鲁迅的文学史中还是很多感悟,很多“文气”的,他在课堂上也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不是空头理论。根据回忆,鲁迅上课还是要求读许多作品的。

八十多年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打下基础,有辐射性影响,几十年大致都是在鲁迅的影响下展开研究。二、三十年代之后大概有半个多世纪,那种注重社会学角度、进化论角度的分析研究,发展了鲁迅小说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注重社会、文化变迁来解释小说现象。不过有的过了头,成了庸俗社会学。近二十多年来学术发展,小说研究又转了个头,变得偏重形式,如叙事角度、文体等等,都是常见的角度。最初的文学史大都是通史,后来断代史、类型史、题材史、个案研究比较多。总的趋势是越来越细化,越来越追求系统性、科学性。这跟学术生产机制有关。这种趋向不只是古代文学,其他学科大致相同。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带有现代治学特点,有一定系统性,有自己的概念形成,有时间向度,有处理的模式。不过鲁迅运用比较自然,与传统思维方式有较多也较自然的连结,新旧文人都能接受,大家读了可能感觉都好。阅读过程常常会有被“点亮”效果,我指的是那些属于鲁迅的概念,同时又有传统的评点味。这种结合非常难得,需要大功力。但不要忘了,鲁迅的研究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产物。所以,我们看到鲁迅如何创立新的文学史思维模式,如何建立小说史研究的基本范式,还必须注意这一切的生成,都跟讲课有关。教学必须有系统、有概念、有可以操作的模式。教学过程是知识化的过程,是信息处理的过程,文学史教学肩负着传播与教育的功能。或者说,教育的生产机制要求老师与学者必须这样来研究、表述和传播。好处是系统、明晰、便于模仿,也便于传播。但日积月累,形成相对定型的研究与教学的程式,大家也就逐步接受并形成了文学史思维模式。比如进化观念、形式与社会文化互动观念,等等。这种文学教育朝现代转化,有必然性,但是否成功?有没有弊病,或者说,在这种受制于教育的学术生产过程,可能会遮蔽了什么?我们实在还没有认真想一想。这肯定值得反思。

从这些年文学研究状况来看,跳出来看,一方面,确实有大的发展。研究规模、量、包括资料整理收集,都大有成绩,也涌现了许多扎实的著作。但回到问题起点:知识多了,系统性突出了,操作性强了,文学的感悟、审美的感觉、那种个性化的真正文学性的东西是否少了?这和文学教育也是紧密相连的。

文学研究越来越细化、科学化,是否意识到这本身是由教学需求的文学史生产所支配?可能会丧失什么?

现今我们许多文学史都写得非常严密、清晰、系统,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不断在这种方位发展下去。但是否与文学越来越远?

作为个人研究,侧重点当然可以不同。我这里担心的只是文学教育的功能与效果问题。

在座都是老师,也许会有同感。我们能否思考一下:中文系的文学教育是在加强还是削弱?文学史现在的讲法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到底有多少好处?

本来这个会议是工作论坛,我却提出文学教学以及研究中存在的某些现象。我希望不至于唐突。本心是向大家请教。希望我们大家的研究能够在现代学术生产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获得某些自觉,能和大学的文学教育加强互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努力无悔
穷毕生之力,谋世界之福
踏上生命的台阶
盲者亦于心中
侠者,自由之歌
走在阳光下
孤独之旅
“固执”的追求
真正的态度
成长,我们笑着哭
人格,搀扶你走向天国阶梯
面对世界的心
童话
青春格调
读书与人生
东莞市男性高危人群单纯疱疹病毒2型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经锁骨上斜切口侧入路行双侧甲状腺肿块切除术的临床护理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疗效分析
基于3DCT与CBCT勾画的胸中下段食管癌内在大体肿瘤靶区的比较
老年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观察
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ESWL与体位排石治疗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余结石临床研究
1例血友病合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
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研究
股骨骨折的术前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作用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泛影葡胺消化道造影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面对母语大学生缘何成“老外”?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
温儒敏:中文系应当有 “文气”
反思能力: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
谈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青春之语文宣言
生活教育是语文教学高效之路
关于当代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文字与生活碎成了片
不能以想象练笔取代记实训练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
整体布局:语文教学的必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