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

二、陶行知课程思想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敏感地考察、梳理了西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框架、对策及走向,从中吸纳了一些有益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和丢弃我国的优秀教育传统,不能忘掉陶行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一些理念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包括他的课程思想和课程理论)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示,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也发展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陶行知的儿童观(学生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转变理念,最高境界是理念的提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实质上是一个确立正确儿童观的问题。儿童观直白地说就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即如何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和如何教育儿童。而陶行知的儿童观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陶行知的儿童观在以下方面启发并支撑着课程改革。

1.如何认识儿童。陶行知说:“儿童和青年,在我们的世界里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要大。”“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子还要小!”小孩之大,在于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在于他们心灵的丰富,在于他们创造潜能的无限。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像陶行知那样,把学生也当做自己的老师。同时,又不能只看到儿童“大”的一面,而忽视其不成熟的一面。陶行知说:“儿童不但有错误,而且常常有着许多错误……因此教育者的任务……正是要根据事实,肯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走过头,尊重、宽容了学生,又不知不觉地一味地表扬,而放弃了引导和严格要求。陶行知的提醒是必要的。

2.儿童教育要回归和追求“简单”。改革不是把事情搞复杂,同样,课改也不是让课程越复杂越好。其实,和高明的科学一样,高明的教育也应追求简单。陶行知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儿童社会要充满简单之美。”简单,不是肤浅,也不是简单化,而是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采用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内容呈现给他们,其前提是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儿童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新课程就是要求体现简单、朴实的教育理念。其实,简单的也是丰富的,朴实的也是深刻的。

3.教师要向小孩学习。陶行知说:“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进而他提出,教师应该变成小孩子,“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和小孩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新课程提倡师生的互动和对话,在互动与对话中,教师可能成了学生,学生可能成了教师,这种角色的互换,实质是后喻文化在师生关系和课改中的体现。

4.新课程既要规范学生,又要解放学生。其间的“度”是很难把握的。关键是什么?陶行知指出:“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接着他提出了辉煌的儿童六大解放观点: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陶行知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当前的课程和教改,首先是解放学生,即使规范也应在解放的思想指导下规范学生。解放学生与规范学生相结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5.儿童的发展必须有操作的东西。陶行知提出四种:玩具、学具、用具、工具。新课程就是强调让学生自己操作、主动实践,在“玩”与“动”的过程中探究、体验、感悟。当前,我们提供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制作这四种东西仍然很不够。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是此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这一重要理念借鉴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从他生活教育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营养。

1.用生活来教育。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针,是教育的中心。这就是说,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教育,生活是第一性的,生活是教育的主语(鲁洁语),“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其一,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课程改革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其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往我们把课程、教材当做世界,现在要把世界当做课程、教材。其三,生活中的人们应该是我们的老师,向生活学习,包含着向生活中的人们学习。

2.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是说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生活,为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正如陶行知所说;“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地生活来改造无日的无计划地生活。”课程改革除了在“事实”层面上走进生活外,更要在“意义”层面上联系生活。为了改造生活,必须有工具。陶行知说:“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应怎么办?要发现、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

3.与生活相联系,是为了摆脱书本的束缚。陶行知认为,“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课改实践已充分证明,只要走进生活,教育就将变枯竭为鲜活,变苍白为丰富,变无力为充满活力和魅力。

不过.教育与生活是有区别的,教育即生活,是把教育当做生活来对待;但是陶行知把它翻个“筋斗”,变成“生活即教育”.势必混淆了二者的区别,淡化了教育的特殊功能。我们认为,这个筋斗翻过了头,是不妥的。

(三)创造教育观

课改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期以来,在知识基础与创新能力之间主要存在三种误区.一是把二者的关系简单地线性地联系起来,必须先打基础,然后才能创新。二是因为基础好,“我们赢在起点。”殊不知,只重基础,忽视创新精神培养,一开始就已“输”在起点了。三是“墓础”未能与时俱进,实际上“基础”的内涵已发生变化。我们既不能丢弃基础,也不能对基础抱残守缺。

陶行知早就鲜明地提出创造教育。

1.为什么要创造?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又说:“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一切为了创造。”这是一种呐喊。在新课程中我们分明听到了陶行知的呐喊声。

2.创造教育的理念是什么?“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种理念基于对学生创造潜能的了解和信任,因而打破了创造教育的神秘感。课改所提倡的创新精神正是面向全体学生和所有教师的。

3.创造的特征是什么?陶行知从两个方面去说明。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强调的是“敢”“探索”与“开辟”的精神;二是强调创造是“新价值的产生”。新价值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含义,因而,所有人都能去创造;新价值有别于新的科技发明、新的产品的诞生,因而创造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而不是在物质形态上。

4.创造从哪里做起?陶行知认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创造的源头在行动,实践是创造的土壤。由此来审视综合实践活动,不难掂量出“综合”与“实践”的创造分量来。

5.创造教育的机制是什么?重要的机制在精神上是对儿童的“六大解放”,因而有了《创造宣言》;在制度上是对创造进行奖励。

6.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可见,创造教育最终还是为了人的发展。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们高兴地看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契合。让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在新课程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渴望成功的写作方法
挑战,面对困难
烟花绽放的背后
我想成为这样一个人
快乐之道
将功不能补过
我想成为这样一个人
文化需创新
恶魔与天使——金钱
成功与失败的距离
人如果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有才华的人为什么失败
尊重差异缔造缤纷的世界
做人不要整天活在抱怨中
知乎体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郑爽刘恺威一个太闲,一个太拼
爸爸咱去哪儿 宝贝,我们去吃高级的
新晋华语导演能力巡检档案他们有没有能力改朝换代?
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装逼
张歆艺和袁弘520就要在一起!
高冷美女律师凭什么拿下好莱坞最帅恐婚男
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术的应用
一见你就笑 场了!
欧豪马思纯暗结情愫疑似同居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作”
我是幸福的分割线
《三傻》之后,花样再“作死”!
花少团登山“重装”上阵 井柏然变身“消防员”
张艺谋是怎么影响中国女星的红毯着装品位的?
《我叫神舟号》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认一认3》
《人有两件宝》教学设计之二
认一认3·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认一认4》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汉语拼音认一认2》
认一认2·教案
东方明珠
认一认1·教案
《人有两个宝》教学设计一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认一认5》
认一认5·教案
《东方明珠》教学设计
《升国旗》教学设计
《人有两件宝》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