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读出教材特色 教出阅读本色(三)

读出教材特色 教出阅读本色(三)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读出教材特色 教出阅读本色(三)

(二)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要重视读中指导,充分发挥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有些章节学生读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作示范,“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张章献语)。台湾有位语文教育专家,有人向他讨教怎样才能教好语文,他的回答很简单“跟我读”。“跟我读”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包孕了丰富的教育内涵:其一,“跟我读”,“我”要会读,且能够读好。其二,“跟我读”,是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对一些学生不易把握且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要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中含着的意思读出来,让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其三,“跟我读”,也是互相朗读,是师生“对话”的一种形式,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曾国藩曾如此描述读书心得:“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己,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

二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也就是说感悟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比如,《水》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是“饿”呢?是值得玩味的。

再如,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可以让学生品味“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中“轻抚”一词使用的精妙。在学生品味了这一词语运用的精妙后,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说话:“柔和的春风轻抚着……”、“蓝蓝的海水轻抚着……”、“老师温暖的手轻抚着……”。这样品味词语与运用词语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让学生在读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读出情趣和理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见《课程标准》)前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趣,后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理趣。感悟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需要认知的参与,需要情感的参与,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找春天,而“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这是一个既能让学生读出情趣,又能让学生读出理趣的问题。其一,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充满生命的活力;其二,儿童多处春光美;其三,海棠是自然的春光,儿童是人一生中最美的春光;其四,有童心,有爱心,就有了一切!

再如,《望月》一课,把月亮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是一首首动情的诗,是天的眼睛。对于“一幅美丽的画”重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背诵,让学生陶醉在这美丽的图画中;对于“一首首动情的诗”,让学生用动情的诵读来表达出诗人的不同感情;对于“天的眼睛”可以这样教学:文中的小外甥也很会幻想,他把月亮想成什么?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画出描写小外甥想象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把小外甥想象的语句连起来读:“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它喜欢看我们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学生读着这诗化的语言,会得到情和理的享受。

四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把握住文章的脉络,明白作者的思路即可,着力点可以放在读写的结合上。第一,着眼于写法的迁移。每篇课文视其自身的特点以及该阶段作文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以及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的第一段主要写地球和火星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可以让学生模仿写话:“我和 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 ,一起 ,一起 ,甚至 。”第二,着眼于语言的重组和扩展。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如何让范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既要注意“学文如聚沙”的渐进性;又要注意“反复习染”的有效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课文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生动语言。如教学完《爱如茉莉》,教师可以编成小诗——“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爱是妈妈羞红的脸,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让学生诵读及续写。第三,着眼于内容的生发。大家知道,习作内容无所依附,学生的练笔就必然落空。内容的生发点往往在课文的省略处、可变处、升华处……抓住它可以“借题发挥”。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可以让学生读读下面几句名言——“无论对任何困难,我绝不屈服(居里夫人)”、“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想想海伦·凯勒成长的故事,尝试着写一句自我勉励的话,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袁枚说得好“但肯寻诗便有诗”,我们老师只要有了训练意识,只要肯“寻”,每篇课文都能找到好的读写结合点。

(三)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是感悟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感悟与探究是交织使用的,学生感悟不透,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然后再深入感悟。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教师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和启迪。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比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直奔重点段,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大家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司马迁能够在痛不欲生的情况下完成史书的呢?学生认真读书,瞻前顾后、上挂下联就会明白:其一,“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其二,司马迁小时侯很喜欢历史故事。他还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特别是司马迁的父亲临终嘱托。以上两点是司马迁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从绝境中走出来的力量源泉。

二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珍视这一点。比如,笔者听《谈礼貌》一课,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我明白这句话是夸赞周总理的,但他的这些品质从哪儿体现出来的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于是,这位老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我从提示语‘周总理安慰他说’可以看出周总理宽容、和气。”有的说:“从‘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这一句简单的话连用了三个‘您’,处处带‘您’,句句带‘您’,可以看出周总理对朱师傅十分尊重。”还有的说:“我从‘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可以看出周总理说话非常幽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阅读是一个探寻、发现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智慧引领,内蕴丰富的文字能打动学生的双眼,款款深情能融合学生的心灵,富有情趣的语言能转化成理趣。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的内容跟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千万个接触点,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智能训练,它们之间都是相通的。本册教材在单元练习中安排了“诵读与欣赏”的阅读版块,其目的是引领学生由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比如,“练习1”把《丝丝小雨》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诗编进去,其目的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这篇散文诗,揣摩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再如,“练习4”把刘鹗的著名小说《老残游记》中描绘千佛山、大明湖景色的片段编进去,其目的是让学生诵读、欣赏与积累。

由课内阅读适度拓展到课外阅读,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学习完《早》可以让学生读《鲁迅和书》;学习完《梦圆飞天》可以让学生读《中国太空第一人》;学习完《海伦•凯勒》可以让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诗歌有诗眼,散文有文眼,小说有线索,戏剧有动作,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师也应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应让学生“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式。”(吕祖谦语)要培养学生把书读薄、读厚、读薄的阅读习惯,这样才有收获。

(四)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概括能力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一训练学生提炼小标题。有些课文段落起止明显,可以让学生分段,提炼小标题,比如,《郑和远航》一课,可以提炼出“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小标题。

二训练学生抓住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比较长,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作家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 ,就是 ,就是 ……”让学生抓住要点,把课文读短。通过这项练习,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训练学生抓住文章的大概主张概括自己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课文资源自身的思维价值,通过阅读,依托语言可以唤起“活的形象”,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对其概括感受。比如,教学完《郑和远航》,教师可以围绕“针对郑和远航这一壮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明朝皇帝 ;各国君臣 ;沿途百姓: ;海盗: ;我要说: 。”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现在多数语文课,鲜有见到让学生概括小标题、课文主要内容以及阅读感受的教学了。目前考试评价,不考学生的分段、概括段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给段落明显课文分段,可以体验作者的思维历程;概括段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谈谈读书的感受,可以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智慧。概括能力训练要适当、灵活、科学,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机械训练,也不要每课都练,弄成一个僵化的模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本色语文”最佳的注释。阅读教学,“读”为根本,“读”是认读能力形成的基础;“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读”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宝;“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学生具备了认读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做小孩真难!
时尚=坏学生?
爱在心间
有了电脑还要练字吗
世贸废墟
中国画与油画
谈网络
歪打未必正着
我支持文明上网
美丽人生
蒙娜莉莎的眼泪
老鼠抓猫
一张大钞的自述
有一段历史,让我们永远铭记
老师巧妙的画地图方法
患腰椎间盘突出 不宜做仰卧起坐
幸福不分先来后到
让人大倒“苦水”的胆汁反流性胃炎
被骗的“快乐”
从零开始的勇气
每种“折磨”都是祝福
多饮水不一定饮出健康
“一剧两星”的突围
茶仙子的举报路
家中不要老点香
“吐槽”,可以有!
西兰花可预防癌症抑制肿瘤生长
迷茫是因为拒绝看清真相
卡被盗刷,银行有责吗?
第九章 三层至尊殿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读《沉香救母》
感悟意境,涵咏真情——读《9、母亲的恩情》
《谁的本领大》教材解读:角色朗读,转化情感
苏教版201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团溪镇初级中学201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常熟市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曲阜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
泰州市201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
《沉香救母(一)》教材解读1
紧扣重点词语 品悟语言文字
《蜗牛的奖杯》教材解读2
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
《微笑着承受一切》课文解读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说明题型示例
读《微笑着承受一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