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浅说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浅说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25

浅说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改的旗帜已经高高地飘扬在高中语文教学的阵地上了,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地攻坚新堡垒,为社会培养、造就更多会思维、能创新的开放型人才。在课堂上,他们更多地注意探讨那些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物质资源,注重吸收科学、系统的教学思维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自觉与自主,广泛合作与交流,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贴近时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新与闯荡中,也有许多教师感到了无所适从甚至力不从心。究其根源,在于他们的能力结构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仍是那一种传统化的刀耕火种式的能力结构。那么,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探究、实践与创新过程当中,要想自如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除具备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以外,究竟还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一、新课标、新教材的透析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管理与运行的指南。立足其价值取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由过去注重培养少部分高考精英向培养众多创新型人才转变,由过去以语文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方向发展,由那种统一的、硬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走向开放的、探究的、灵活的课堂管理模式。而具体贯彻实施新课标精神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在编写体制、体例上,还是在文本结构、目标要求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了现代信息,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经验,这要求教师重视活动设计,灵活使用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探究与创造的氛围,扩展课堂学习的空间,自己只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等角色。

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研究、解剖并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即通过研究,掌握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层面掌握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从教学、评价、编写教材等三个方面感知实施要求,从而使引导学生学习、探讨、研究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课标更融洽。

第二,我们要具备课程整体设计能力,即依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对于高中三年语文课堂上教师准备教什么,怎样教;要求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如何均衡、选择与综合,从而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做到心中有底。

第三,我们要有处理教材和选择内容的能力。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有为学生“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同时,它也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一个更广阔的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允许教师把教材当作例子来处理,根据学生实际减少或者增添教材的内容,有意识把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引向现代化,未来化。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具备这些能力要求,那么他的语文教学活动无法与新课标的理念连接起来,无法与科学、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链接起来,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吸引高中生学习注意力的能力

教育学家夸美缪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理不跑马,才能了解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学生的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我们也认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出符合高中生学习欲望、心理、兴趣的精彩课堂。进入网络时代,高中学生对于新知识新能力的渴望,对于新课程新课堂的追求较以往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

首先,他们都有一种从网络世界里汲取到更广泛、更深刻、更现代化、更生活化的知识来提升自己文化文学品位,增强自己适应时代、融入社会、推销自己、展现风采、张扬个性等诸多能力的心理冲动。

其次,21世纪凸现个性的时代特点,诱导着我们的高中生喜欢在那种更广阔、更民主、更和谐、更自由的空间里面去研究、探讨、创造知识。他们讲究合作与独立互存,常常把我们语文老师当作导演、主持人、模特或者知识的领路人、学习项目的策划人与人才市场的经纪人,希望自己能够在教师的出谋划策下建构自己设计出来的知识和能力的框架,不断自我调整、补充、完善,踏踏实实地构筑坚实的素养大厦。

第三,高中生在我们语文课堂上喜欢也渴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延伸到历史或未来的生活场景当中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新。他们尤其想和教师建立一种“平等的互主体关系”,在一种相互尊重、理解、承认的环境里,师生都能坦诚相待,敞开胸怀吸纳对方,以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包容对方,厌恶“师道尊严”和“师倨生恭”。正是这些微妙因素的变化,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多才多艺去影响学生,大胆而灵活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武器去鼓舞、影响学生,勇敢地摈弃满堂灌和填鸭式,帮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不至于迷航。

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进课堂还是老一套(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那么他和学生之间一定存在隔阂,他的语文课一定是白话课、瞌睡课、灾难课,死气而且呆板,出现在学生眼前的除了一张严肃古板、老气横秋的脸外,就是一个单调枯燥的“黑白世界”,毫无现代教育技术演绎出的形象与鲜活:色彩绚丽,图文声并茂,直观动态,极富表现力和挑逗性,自然也就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无法牵引学生主动探索,大胆想象,积极创造。

三、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标把当前的语文教师推到了一个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地位,要求教师具备开发、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前进道路上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机遇,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换的一条通途。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 即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建设者。

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的文盲不仅是指没有文化的人,而且是指不能接受和更新知识的人。我们教语文不仅应当教会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应该教会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而且更应该让学生学会从社会生活、网络媒体等各个不同的领域获取知识。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教师得先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掌握信息技术对未来人才能力发展的必要性,把它灵活地运用于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需要教师在角色上由过去的主导者转换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还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不断摄取并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教学技能,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面对当今信息迅速膨胀,知识爆炸的年代,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的现实,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实现学科渗透、乃至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是难以实现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创设现有条件下不能生成的场景;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构建知识;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让学生查阅所需资料等等。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的能力

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用多媒体适度而灵活地代替黑板、粉笔、教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增加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而运作现代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课件。

教师在反复比较、鉴别、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应亲自创作,既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又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避免把本来简明的非要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杂,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否则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设计课件时应该多方面讲究:一般来说,文字内容不宜过多,字体要醒目,文字和背景着色要搭配合理,文字的出现可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渴望去了解文字的内容,这样才能印象深刻;声音可以渲染气氛,刺激注意力,但在课堂中应用时应注意声音的强度,一般宜采用舒缓的轻音乐,声音应与动画同步播放;动画要讲究新颖、适用,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整体内容要尽量追求新颖,贴近鲜活的生活实际。但是,语文多媒体课不能上得像一堂单纯的电影课,只有屏幕上丰富多彩,多媒体在不断变化,学生却什么也没学到。

所以,语文教师要克服几个误区:1、“唯技术论”观点。认为应用媒体技术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代替教师写板书,只重视硬件,盲目追求教学媒体高档次,以为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就是教学的现代化。2、简单地认为现代物质技术的引入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忽略了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某种交互作用而体现的语文教学模式。3、笼统、抽象地认为中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与媒体技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现代教育媒体对于语言积累、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对联想和想象的培养无能为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是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最实在,语文学习还得靠读、背、写,多媒体、网络是中看不中用的。

如果我们这些从中文系古典或现、当代汉语言、文学文献中走出的语文教师,能具备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精湛完备的媒体设计与操作技能,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天地。

五、多媒体课堂驾驭的能力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课堂中,教师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设计和创造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这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的特点差距很大,我们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交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所以,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尽管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要科学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频率,有人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上完全摔掉了粉笔,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效率就越高,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但实际上变成了老师搞 “杂耍”,学生看热闹。事实上,这样做既不能表现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底并以此感染学生,而且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无意注意过多,在加上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大胆创造的时间与空间。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以人为本,以设置利于学生表现自我、完善自我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避免只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做到布局合理,学有所得,不能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如果把投影屏幕当作黑板,备课时将全部的操练材料、问题和答案及图片都输入计算机,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就无法随时根据教学进展需要创设情景,无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也达不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父亲
爸,天冷多穿衣
弟弟
说说我自己
十七岁的我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眼中湘云
父爱
妈妈,你在哪里?
一群疯子
关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一切
韩寒
章佐
课堂心理气氛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现状与开发
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认识状况现状分析
同泽女子中学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激励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高校太极拳教法新思路
高校体育类社团的发展现状调查
辽阳市中学足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民族标准弩的研制
新疆体育资讯
“新时代 新课标 新课堂”
中越边境壮族绣球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研究
健身气功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成都市普通高校开展健美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议啦啦操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谈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让教师的讲解充满魅力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
对话钟启泉教授: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
国人汉语不及留学生缘于功利教育
培训要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
认清语文教育研究的两个基本命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历史沿革
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小学语文四利器
“五四”的反省与超越——以现代性与传统为中心的思考
浅说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生命有尊严的存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