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谈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

谈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谈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如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达到这些目标?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笔者在教育实践的点滴中感悟到语文课堂的朗读训练既能提高普通话水平,又能对其他知识的运用、理解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就粗浅地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诵读,在过去的私塾里,老师教学生都是先读先背再讲,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能略知一二。古人认为好文章只要多读几遍,就会自然上口,不易遗忘。这种传统的朗读方法,既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见,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人证明。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里说的语感,就是通过朗读获得的。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都能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其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也是强的,特别是凡朗读正确流畅的,其作文语句一般也是通顺,流畅的;凡朗读中添字、漏字、破读、重读多的,其作文语病一定较多。这就说明朗读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能力。

一、 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读,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朗读,是读的典型形式,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教学不能没有朗读,就像画画儿离不开眼睛,听音乐离不开耳朵一样,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赋有魅力。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读的多种审美功能,使作品的潜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练奇巧诉诸于听说,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从中也可以看见朗读教育的美育作用。

朗读,可以使学生领略语言美。语文课文中语言华美的语段很多,老师讲解固然很必要,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同学们是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美的。朗读可以让学生领略意境美。语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涵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

我们在引导学生朗读时,眼睛感知文字,耳朵听到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读,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达情意的有声语言,这样就大大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朗读成了感受美、体会美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在教《黄河颂》时,先不对课文内容做过多的讲解分析,而是用动情的语调做示范来朗读课文。朗读时,让学生去体验感受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感情的变化,以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能从《黄河颂》中感受作者磅礴的气势。如果单纯地只讲字词句,不仅味同嚼蜡,更是一种浪费。

二、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

1.激发兴趣,注重积累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对朗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感情,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的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其效。

2.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如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写下了两个大字:‘发兰西万岁!’”在朗读时,要把韩麦尔先生痛苦、哽咽、激动、惜别等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呼之欲出的高大的爱国主义者形象。

3.确保时间,精讲多读。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了,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屏弃那些烦琐的内容分析,去掉不必要的提问,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以朗读小组为单位,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当教师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练习,由小组按照上面确定的朗读标准,进行评价,看谁朗读得最好。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理解品味,感悟动情。

在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课文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春》,我和学生一道先听录音范读,然后让同学们模仿录音朗读,要求感情丰富,并体会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在听范读时,同学们已经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界,他们自己读课文时,自身的情感也会被带入朗读之中。由此朗读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使他们从朗读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强的感染。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朗朗读书声,读出背影中凝结的父子深情,读出济南冬天的宜人温情,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活力,读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悦……我们要让学生动口动心地读,读出语文的美,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爸,天冷多穿衣
关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一切
章佐
妈妈,你在哪里?
十七岁的我
一群疯子
弟弟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父亲
眼中湘云
韩寒
父爱
说说我自己
民族标准弩的研制
“新时代 新课标 新课堂”
浅议啦啦操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高校太极拳教法新思路
同泽女子中学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现状与开发
辽阳市中学足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成都市普通高校开展健美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课堂心理气氛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健身气功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中越边境壮族绣球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研究
高校体育类社团的发展现状调查
新疆体育资讯
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认识状况现状分析
激励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
浅说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历史沿革
认清语文教育研究的两个基本命题
小学语文四利器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国人汉语不及留学生缘于功利教育
“五四”的反省与超越——以现代性与传统为中心的思考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
对话钟启泉教授: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
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谈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
培训要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让教师的讲解充满魅力
生命有尊严的存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