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2
教学活动的约束与解放
《第一场雪》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曾经从资料上、网络上看过几位老师的执教,也现场进行一次观课、议课,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最早看到的是杭州师范学院黄老师提供的一个片段:
老师:“《瑞雪》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文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第一段写了什么?”
……
老师:“今天中午,雪停了,天也晴了,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美写出来的?”
课后,听课者与授课教师交流:
问:“这么美的课文,并不适合默读,您为什么不让学生放声朗读呢?”
黄老师回答:“本单元的单元训练目标之一是学会默读的方法。《瑞雪》又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重点课文。教材的要求能够随便改吗?”
问:“您想到过改吗?”
答:“教材的要求可以擅自改动吗?”
……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被文本约束,被教材限制。
成都市一所小学的文老师教过这篇课文,她这样描述:
今天上午,我刚刚和孩子们一起学了《第一场雪》。我觉得优美的文章,朗朗上口的文章,应该反复咀嚼,反复品读。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韵味生出,每一遍都会有新的陶醉。
本来,我打算把第3自然段读上两三遍即可。可有个孩子一定要说:“老师,我认为‘寂静’应该换为‘幽静’!”于是,按照惯例,大家展开讨论。另一个孩子又说:“我认为,第3自然段后应该继续写‘偶尔咯吱一声响,接着是一声鸟叫,不知哪只鸟儿从掉落的窝里惊醒。’这样,山村的雪夜更显得寂静。”大家不断地朗读,不断地想象,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因而朗读也越发地有味了。
不久前,笔者听取了成都师范附小姚老师上的《第一场雪》。姚老师从“雪”到“第一场雪”,然后介绍了作者与写作背景,分析了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文章结构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出雪大、雪美和作者的欣喜之情上。
课后议课,姚老师说,一般情况下,这篇文章都会以朗读、感悟文字优美为主要任务。但她觉得文字优美的文章多,而这一篇短短的文章在点面结合、声色结合、人景结合、动静结合等方面十分有特色,她期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习观察,学习写作,也就是把感情的东西用写作体现出来,而不仅仅是朗读中表达。我觉得姚老师的处理很有道理。但姚老师说,在赛课中,是不敢这样处理的。我问为什么?她说,赛课不会给上课老师表达自己教学思想的机会,如果主要方法不是通过朗读来体味作者的心情,评委就不可能给高分,大家就会不理解。由此看,约束教师的不仅有教材,还有习惯性的评价,教师还需要从公开课、赛课要求中解放出来。
最近一次看到《第一场雪》教学活动是在网络上,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柿槟小学苗老师从教材中解放出来,也从其他人的评价中解放出来,上了这样一堂课:
这篇文章本应月初就该讲了,我也备好了课,但临上课的前两天突发奇想:这是一篇介绍雪的文章,学生对雪没有直观的认识(即使认识也是相隔近一年了),怎能学好?倘若到下雪时再讲岂不更妙?想到此我就将此文滞后,先学其他文章。虽然我知道这样安排有悖编者的本意,不太妥当,但还是想试着这样去调整。就在今天早上,当我一起床发现下雪了,心中顿感异常兴奋,觉得是该到讲《第一场雪》的时候了,于是就学习了这一课。说实话我是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走进课堂的,谁知课初学生就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它们的回答与我预先的设计大相径庭: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仰望母亲
- 我
- 老头
- 灯下
- 她是一位女子
- 我的风帆
- 严师
- 外婆
- 自己
- 父亲
- 我的妈妈
- 我
- 蚀
- 奶奶
- 孔明
- 挽回生命的急救盒
- 手脚脱皮小偏方
- 不能说的爱情秘密
- 困窘男女结婚靠谱吗
- 爱情,我干杯你随意
- 没有方向,任何风都会成为逆风
- 拉首摇篮曲 哄妈妈入睡
- 踏破千年雪和霜,扬我一路风沙
- 子宫肌瘤:不能滥用新技术
- 骨折患者不宜喝骨头汤
- 肯借钱给你的人
- “稳定”共同居住,当心构成重婚罪
- 素食材帮您补足蛋白质
- 对付前任,你准备好了吗?
- 我年轻的身体与痛
- 广东语文高考 古文翻译逾万人得0分
-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
- 关于小学阅读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下)
-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现代意义
- 阅读教学:对话中的教师作为
- 走进课堂——XX新课程案例与评析系列
- 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初探
- 语文教育:站在智慧的高地上
- 一次超越性的探索──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 高中评课标准浅说
- 好作文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
- 教学活动的约束与解放
- 松开立意的钳子
- 作文命题应重视学生主体性
- 世界汉语大会达成三项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