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01
高考作文改革需要教育体制的支持
前不久,《新京报》发表社论《高考作文日益接近当下多元文化》,认为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越来越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笔者同意社论的观点,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国一盘棋的高考作文相比,今天的作文题不仅体现了地域的差别,而且尝试着从年轻人的角度去看世界,所出的题目大多能反映他们所遭遇的现实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但是,联系考生反馈的情况,笔者又发现,当体现了多元文化的高考作文与考生所处的教育现实相遭遇时,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困境,表现出了令人无奈的二律背反性。这就是,高考作文的生活化、多元化,从根本上是与当前的僵硬、呆板的应试教育相矛盾的。一方面,人们满怀热情地期望如此生活化和人文色彩浓厚的试题能激起考生的思维之火,不仅能够写出优秀的作文,而且在人生思考上能够有所收获。但另一方面,考生们所接受的教育依然是以功利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这与作文题所体现的人文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笔者曾经在高考前与几位即将参加考试的考生有过交谈,一位考生告诉笔者,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做试卷,平常根本就没有时间去阅读读课外书和报刊,至于体验生活,也只能是体验为考试奔命的生活。所以,面对考试作文,他们大多数人只能是凭空臆想,无法写出真情实感。笔者相信,这位考生的说法,反映了很大一部分考生的现实。没有大量的自由阅读,本来生活体验就有限的考生们,怎么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不能因为每年为数不多的几篇佳作,就认为高考作文命题是百分百成功的。
当然,笔者在这里不是要否定高考作文的积极动向,而是想指出,任何一项要素的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相关环节的支持和跟进。高考作文离开整个教育体制的支持,就很难真正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在根本的教育理念和应试性、功利性的教育体制没有得到改变的情况下,单纯地在高考作文这个环节上做文章,必然会遭遇上述理想与现实的二律背反。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这就是我
- 奶奶
- 我的外婆
- 我
- 父亲的虾塘
- 外婆
- 凯凯
- 母亲
- 喜欢
- 母爱
- 我的历史老师
- 我
- 爸爸
- 妈妈
- 本人
- 轻松定格 仲夏美丽
- 山不言,水不语
- “我们时代的鲜活记录”
- 李少白:用光影写诗
- 物语――卢彦鹏个展
- “金属至薄”OPPO R3发布
- 哪怕一天,也是第一
- 智能化的可换镜头相机
- 我眼中的摄影家谭明
- 原厂PK副厂
- 爱普生艺术微喷培训大会在上海举办
- 朱恩光:归园田
- 高加索山下的宁静
- 开春养肺 饮食先行
- 轻便稳定 驴友首选
-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一)
- 体验赏识与表达体验作文设计
- 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
- 关于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初步思考
- 合理设置话题 做学生的“高级伙伴”
-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 从“象牙宝塔”奔向“十字街头”
- 建构“活学乐用”的教学机制
- 指导学生创建与利用作文素材库与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之研究
- 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
- 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
- 高考作文改革需要教育体制的支持
- 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谈
- 莫把误读当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