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考
不能说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没有下功夫,但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经过了非常严格而且密集的“高考阅读模拟训练”,但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进了大学或走入社会却不会读书甚至根本没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是我们中学阅读教学的最大失败!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每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时,阅读过程中应有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却消失了——一句话,作为阅读主体的“人”失落了!
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概括教育的本质:“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让我们站在“人学”的高度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一次思考。
语文教育中对“人”的呼唤,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针对几千年封建教育对人个性的扼杀和心灵的戕害,五四时期一大批知识分子、思想家、文学家把“人的解放”鲜明地写在新文化运动和新教育建设的旗帜上。蔡元培等人1919年提出的新的“教育本义”,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宗旨。1922年制定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象思想;引起读书兴趣建立进修国文的良好基础;培养能达己意的表达能力。”
1922年,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中鲜明地提出: “第一必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文字所以表声音,声音所以达情思,那是人人知道的。没有情思,就没有发出声音的必要,更何文字?可见情思为声音的泉源,而文字为声音的符号。……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办法。”(《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可以说,五四思想先驱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期待一开始就是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发展。
然而,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尽管语文教育也有过一些充满学科特点与人文魅力的时候,但从总体上讲,随着国家上层建筑一系列的政治革命、文化变革,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逐步变成了单纯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最后发展到极端竟沦为“政治教育”乃至“阶级斗争”的附庸。阅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课文的选编,还是课文的讲授,均一切服从于“现实斗争”的需要,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学生的人的主体性”?以致到了粉碎“四人帮”,人们不得不重新讨论“语文课是什么”的常识性问题,因而发出了“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的呼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朋友
- 安
- 友谊
- 我又没有很想你们
- 空气
- 人生
- 情系篱笆
- 十七岁的天空
- 无需完美
- 生命旅途
- 我们都是好孩子
- 我能赢
- 清点我的情窦
- 停电的下午
- 窥见
- 向大师皮尔洛致敬
- 米兰来华比赛记录
- 广州米兰球迷会
- 半岛明珠米兰城
- 影像志三部曲(赛事篇)
- 维斯马拉那些事儿
- 米兰基金会与荣耀米兰
- 影像志三部曲(球迷篇)
- 皮尔洛――岁月是首给你的歌
- 职业病体检护理中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 突泉县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报告
- 爱你,因为你是你
- 森田疗法“为所当为”原则深入解读
- 乡镇卫生院门诊注射室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 米兰是生活的一扇窗
- 春笋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第二册 教案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 教案教学设计
- 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案教学设计
-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小足球赛 教案教学设计
- 窦桂梅《落叶》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 惊弓之鸟 教案教学设计
- 江总书记来我家 教案教学设计
- 珍贵的教科书 教案教学设计
- 荷花 教案教学设计
- 放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
- 《司马光》第一课时苏教版第二册 教案教学设计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火烧云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