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8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
继2001年本刊发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当时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们又发表他的《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两篇文章,都是钱教授参与中国新语文教育建设的实践,一边躬行、一边思考的文字记录;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深切关注中国语文教育、关注基础教育、关注教育的精神成长的情感结晶,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语文教育理论理性思考的学术文本。写作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地位非常,它是一杆标尺,最能衡量和检验语文教育的成效。写作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于写作教育的阐述,杂多纷繁,异彩纷呈。
即使今天,写作与写作教育,仍然是一个几乎人人关注的持续的热点。但是,不是不承认,我们,还很少把写作教育(尤其基础教育中对少年儿童的写作教育),放在人类社会的“现代”意义上,去认识,去观照,去把握;还极少把写作教育放在“立人”的高度,去理解,去考察,去实施。时常,我们把写作当成了一种技法,当成了一种调遣语言文字的纯粹的技术操练,它已与精神无涉。本文正是从“现代”意义,从“立人”高度,对古老而悠久的写作教育,进行重新省察。
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作者提出的几个核心概念,“对话:一种生命运动”,“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写作状态与师生的生命互动”,“儿童情趣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都紧紧扣住“现代”“立人”这个四灼灼大字。这,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当今中小学写作教育理念与实践,异常活跃,确亦不乏精彩,作者非专门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对此的体察,还难说全面,但这是难免的。愿本文像《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那样,引起语文教育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对话”:一种生命运动
中小学作文的训练,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训练,而中小学写作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写作(语文)活动,它同时是一个教育活动,它因此而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这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群体的作用”,“使写作成为师生互动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处于受教育的阶段,是走向人生的准备阶段,他们的写作其实是一种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学习与周I练。从以上的认识出发,我们提出了两个关于中小学生写作教育的基本概念,即“对话”与“发现”,并以此作为整个写作读本的贯穿线索。
这两个概念也是针对写作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的:学生在学习写作中,老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三才是“怎么写”的问题。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注意的是第三个问题,作文教学变成一个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的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而在我们看来,“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我们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到天安书城看书
- 跳绳比赛
- 雪后的早晨
- 美丽的蓝天
- 我家的大钟
- 我的乐乐兔
- 大美女
- “造假酒”
- 美丽的小池塘
- 可爱的小白兔
- 快乐的冬天
- 吹“蛋”比赛
- 我是一棵树
- 姐姐的婚礼
- 家乡的冬天
- 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
- 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与当代启示
- 儒学的性质及其社会教化功能溯源
- 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分析
- 狂放不羁、万象奔涌的豪放之美
- 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 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中私人和解制度研究
-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作为终极价值的证成路径探析
- 普京的俄罗斯文化观
- 多学科交叉视野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 图书馆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机制建设思路
- 传媒对司法的冲击与应对
- 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研究
- 邓小平抗战时期的群众工作思想
-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 《长江之歌》片断赏析
- 《长江之歌》教学札记
- 《长江之歌》课文
-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 《长江之歌》练习设计
- 《鸟的天堂》课文
- 《长江之歌》相关知识
- 《长江之歌》片断赏析
-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 《长江之歌》教学实录
-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 《歌词两首》教材理解
-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 《长江之歌》片断赏析
- 《长江之歌》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