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上好“爱情”这一课
——浅析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爱情”内容
一、教师应用好教材中的“爱情”内容
眼下,不管是称“早恋”,还是“中学生恋爱”,作为一种现象,在很多学校都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少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也都在积极思考,如何使自己在这方面也能对中学生有所引导,有所作为。但由于思考的方式不同,如何在课堂与同学们交谈“爱情”这一话题,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回避,有的嘲笑,有的只做简单类比,有的习惯于理论上的“正面灌输”,可从效果上看,这样做往往都不很理想。由于现行的普高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中选用了不少涉及“爱情”的课文,一些教师对此更是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些东西会助长中学生早恋,应当回避;有人认为这些东西课堂说不清楚,还是带过为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就行了;也有人认为课堂上跟高中生讲讲“爱情”很有必要,这个年龄段正是同学们了解爱情,形成“爱情观”和确立心中异性偶像的时期,课文中的有关内容不但不应放过还应好好利用,以充分发挥它们在感染和教育青少年这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为什么教师间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呢?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思维习惯,人们总是把一件事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在一起来思考的,那些对“爱情”课文持消极态度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觉得它们“很传统”、“很陈旧”,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合槽(学生在兴趣爱好和情感等方面往往受时尚的影响,对教材、教师则总感觉隔着一层),因而说了他们也不一定听得进去,反而使老师很尴尬——赞美爱情吧,似乎也同时在赞美一些学生的所作所为;不赞美吧,又显得太守旧。由于在可操作性上感到有问题,对事情的必要性也就采取了模糊的态度。
对此,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考虑:一是传统的“爱情观”不是对学生就真的不再具有实际价值,他们是否真的就没有了解的兴趣;二是赞美爱情是不就等同于肯定某些学生的所作所为,一些中学生的“早恋”行为是否都可归之于“爱情”。如果不是,如果一些中学生对人类在“爱情”上所达到的高度还不很了解,如果有些同学的所作所为还只能看做是一种幼稚的模仿,是幻想、冲动和憧憬的结合体,那么为什么不可阻让他们通过比照而看清这一点呢?这不恰恰是“教育”本来的目的吗?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确实认为语文教师是可讲好“爱情”的,教师完全可以用教材中生动的内容做例子,讲先贤们,讲那些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他们是很受学生敬仰的)是如何看待爱情和憧憬爱情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在同学们开始选择并逐渐确立自己的爱情观念的时候,让他们及时以文化精华和高尚的灵魂为借鉴,应该是很有益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不放弃
- 高考
- 蓝色的灰姑娘
- 火花
- 夜有所梦
- 那一天,我18岁
- 我的天地
- 秋末
- 我的自白书
- 他年夜雨
- 季节
- 世界
- 就算听不到
- 这个夏天
- 黑色翅膀
- 员工退休研究的相关理论进展
- 《志明与春娇》符号解读与文化分析
- 摇滚乐中国大陆研究现状
- 让忠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 关于码头控制员培训现状与改进建议的研究
- 让宪法精神在我们心中常驻
- 体验营销在我国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 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分析
-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刍议
- 互联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刍议
- 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之道
- 初中学生人际信任危机调查与策略研究
- 对投掷铁饼时出现犯规或失败原因的分析
- 校园排球比赛接发球“盲区”现象成因及对策探析
- 整合建构与碎片化输出
- 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八
- 第11课《新型玻璃》教案
- 老人与海鸥
- 老人与海鸥
- 习作三
-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doc
-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和学生记录单新桥中心小学温希金
- 穷人
- 跑进家的松鼠
- 郑州立才实验学校五年级语文活动报告单 导学案
- 匆匆
- 《一夜的工作》教案
- 《妈妈的帐单》教学设计
- 口语交际三
- 回顾拓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