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语文感悟式学习的心理机制对其实施策略的启示

语文感悟式学习的心理机制对其实施策略的启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4

语文感悟式学习的心理机制对其实施策略的启示

在实施语文感悟式学习时,要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感知,强调感受和领悟,加强广泛阅读,集中进行诵读,为感受和领悟的启动,为言语图式的生成打下基础;要注重在情境中体验情感,以激活其言语图式,为同化、顺应作准备;以想象、联想为媒介,在涵泳中品味言语图式,补充和修正言语图式,以实现其完形和顿悟;要注重内隐知识的获得,在学习中要加强多种感官的统觉,以便更牢固地获取知识;通过同化、顺应,以妙悟为核心,获得平衡,以建构其言语图式。要遵循其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感悟式学习的强大功能,把握其关键环节,使感悟式学习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具体说来,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在诵读中生成言语图式

诵读是指学习者通过有声语言,以思维为基础,结合多种感官,对书面文字进行充满感情地表达的心理过程,诵读是一种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释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性在于它可以使学习者生成言语图式。

朱熹曰:“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又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了自理会得……”;还有人说“《文选》烂,秀才半”,这些经验之谈揭示了学习语言要熟读直至背诵的规律。古今饱学之士无不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如苏轼能将《汉书》背得烂熟,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从两位文学大师身上可以看到熟读背诵对于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说: “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这些都说明了诵读之重要。

语文作品的字里行间往往蕴蓄着极其丰富的世间万象、人情事理、思想精神,课堂教学只有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对语言现象及蕴蓄于其内部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切身的感悟,才能实现以文教化的目的,而感悟的基础就是诵读。假如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学生所得毕竟有限,况且,架空的分析,尽管头头是道,终属隔靴搔痒。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凡精美的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多读,熟读成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把现成的语言形式内化为活的语言形式,这是掌握运用语言规律的必由途径。

诵读通过多种感官,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心去感知,投入到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正如卢那察乐斯所说:“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像,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诵读的过程中弄明白的”。

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在诵读的过程中,阅读对象即文章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意义,意义蕴藏在读者脑海里,只有读者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中形成了与该文章相关的经验图式,并且这个图式提供了对于文章各个方面一致的图式,读者才能读懂这篇文章,才能建构由文本启示而来的意义。如果读者大脑里不具备相关的图式或者只是具备了但未启动它,那么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无法沟通,读者对于文章是不易理解的。因此,读者必须具备相关的图式储备,才能够读懂文章,而这些图式的生成和储备,只有通过诵读等手段才能获得。

概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在诵读中生成言语图式:

认知性诵读:初步认知获得感性知识,生成知识图式、语感图式;

理解性诵读:把握文本内涵,掌握主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生成经验图式;

体验性诵读:获得情感、精神、人格审美方面的图式;

而创造性诵读:加强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这些诵读方式所对应生成的言语图式是相对的,是以一种为主,兼顾其它的,每一种诵读方式都有其独到之处。

那么,诵读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呢?

诵读是实施感悟式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主要包括朗诵,背诵,朗读,呤诵等,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有情味的朗读,有韵味的赏读,有深味的背诵等,诵读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来读,根据文章的韵味来读,读出文章蕴涵,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调、韵味、意趣,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让学生在多种感官配合协调下进行着体验感悟,充分地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能。通过诵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与作品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读中循路入境与作品人物同行,与作者心灵同在,在读中体味文本的情理,领悟作品的内涵,感受心灵的震撼,来激活作品形象、情感和意蕴。诵读的过程既是深情投入的体验过程,也是对语言的品味过程;既是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的过程,也是培养感悟式学习主体的文明举止和儒雅气质的过程,感悟式学习中的诵读,正是培养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而朗读和背诵是语文诵读学习最基本的手段,许多作品的学习甚至完全可以用朗读和背诵来进行,例如;《沁园春.长沙》完全可以通过朗诵来品味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湘江秋景图;朗诵《再别康桥》可以品味出一种淡淡的甜甜的柔美、宁静与和谐。如果单纯地以理性分析为主,那么整个作品的情感、意境之美就会被弄得支离破碎,荡然无存。

遗憾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诵读这种优秀的传统学习方式被当前语文教学所漠视,淡化了诵读,读书往往被当作一种点缀,读书是为了忙于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一连串问题,大部分学生在上完课后,只读很少的几遍,更不用说读出情致,读出神韵,读得融会贯通了,诚然,当前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没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诵读,再加上大多是为考试而学,注重一些解题技巧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很少进行有效的诵读,更谈不上经典阅读了,由于学生缺乏对经典言语的丰厚积累,这就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语言干瘪,单薄无力,精神贫乏,文化底蕴不厚,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因此,大力提倡诵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怎样进行诵读才更有效呢?

首先加强诵读,以培养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都是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这充分肯定了书读多了,读熟了,理解透了,感悟深了,语感也就有了。学生在初读朱自清的《背影》时,会感到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通过反复朗读,就会出现烙印般印在脑子里的“背影”,那种父慈子孝的真情会激起学生浮想联翩,乃至感动涕零。加强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奔涌而来,学生的思想感情才会丰富起来,对文章意蕴的领会才会更透彻,才会更好地形成形象语感,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刻的含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达到培养语感,生成语感图式的目的。

其次,带着情感去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诵读能够调动人的情感,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便能使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产生独到的理解。如教学王勃的《 滕王阁序》时,学生带着感情反复诵读文章。读第一遍后,学生们只觉得文章写出了优美的风光,文辞优美,朗朗上口,真可谓“ 余香满口,词句警人”。读第二遍后,学生们感到了作者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掩饰不住的怀才不遇的感伤。读第三遍后,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诗人的有志而无奈的复杂情感,懂得了文章的深刻含义,同时也能够背诵其中的精彩词句。

另外,在诵读中还要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首先要读出语势:要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培养语感,读不出语势就不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风格,如《过秦论》、《六国论》要读得大气磅礴,气势逼人;《祭十二郎文》、《陈情表》应该读得荡气回肠;而读《离骚》、《腾王阁序》更应如泣如诉;

其次,要读出情感,注重感受与体验:古人说过,“感心莫先乎于情,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才能发之于声”。在教学中可用现代多媒体设置情境,如在教《哀江南》时,可用凄婉悲恻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另外还要读出内涵和新意;读出美感,培养鉴赏能力。

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多读,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外,还要适当提供与课文结构相关的背景、画面、音乐、主题等情境,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更主要的是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把语言感知理解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诵读活动更能实现对课文的有效把握。

总之,让诵读回归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回归本体、回归古典,是当今语文教学的理性之所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落落
高飞的冲动
十字路口
心路
在遗忘的地方回忆
逝水流年
等待花开的季节
若有来世
明天
微风过处
星空
真情相守,共渡时艰
习惯追逐
蛋白质,原谅我
关于年味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调度运行管理
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原因分析及对策
变频器和软启动器的区别及优劣比较
FANUC数控车保证托辊轴尺寸精度的方法探讨
热电厂机械设备检修及维护问题探究
氢气锅炉的仪表控制系统及主要故障分析
降低制丝线碎丝率方法浅谈
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特低渗透油田提高水井测试效率的工艺方法和工具研究
浅议电力企业装表接电工作中之反窃电技术与应用
港口供电系统中谐波的防治探讨
提高柴油发电机一次启动成功率实践研究
基于纳米腔天线阵列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原因简析及预防
配电线路运行检修技术及防雷方法
虚构,还是要真实?
语文教学的“黑洞”之谜
放下包袱,走出误区
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文化与文化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
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旗帜
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
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问题(对话)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
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2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
让学生学会感悟
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