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2
古诗诵读方法指导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
(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蛋白质,原谅我
- 逝水流年
- 微风过处
- 真情相守,共渡时艰
- 明天
- 落落
- 心路
- 十字路口
- 在遗忘的地方回忆
- 习惯追逐
- 若有来世
- 等待花开的季节
- 星空
- 关于年味
- 高飞的冲动
- 变频器和软启动器的区别及优劣比较
- 基于纳米腔天线阵列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 浅议电力企业装表接电工作中之反窃电技术与应用
- 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原因分析及对策
- 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 配电线路运行检修技术及防雷方法
-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调度运行管理
- 降低制丝线碎丝率方法浅谈
- 特低渗透油田提高水井测试效率的工艺方法和工具研究
- 提高柴油发电机一次启动成功率实践研究
- 港口供电系统中谐波的防治探讨
- 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原因简析及预防
- 热电厂机械设备检修及维护问题探究
- FANUC数控车保证托辊轴尺寸精度的方法探讨
- 氢气锅炉的仪表控制系统及主要故障分析
- 文化与文化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
- 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问题(对话)
- 放下包袱,走出误区
-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
- 语文教学的“黑洞”之谜
- 虚构,还是要真实?
- 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
-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
- 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 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4
- 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2
-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
- 让学生学会感悟
- 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旗帜
- 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