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2
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人,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发现在如今不少的新课堂上曾一度被视为“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语言文字训练大有被挤出课堂之势。如若这种说法有些极端的话,至少我们可以说,时下,语文课堂上一股漠视语言文字训练的潮流正涌动其间。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语言文字训练有如此的“失落”现象?我认为有下面三个原因:
其一,《 语文课程标准》 中有关语言文字训练提及甚少,全文只有一处提到“注重技能训练”。这也许是使一线教师产生误解的缘故之一吧!
其二,曾一度盛行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教学思想在上世纪末,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直至课改前夕,这种思想仍在大讨论中遭受不少专家、学者们的指责、批判,使一线教师开始迷惘,对语文课上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望而生畏”起来。
其三,课改后不少公开课、观摩课更关注了人文、感悟、互动、合作、探究、情感等等,课堂呈现出了比以往更热闹的景象,这也致使不少青年教师一味追逐“跌宕起伏”型课堂,“名正言顺”地取消了本不该取消的语言文字训练。
物极必反。语言文字训练在语文课堂中的“失落”必将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究其原因:首先,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训练”在课堂中的特殊地位。无可否认,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运用工具是一项技能,任何技能的掌握,都必须通过训练。对于广泛运用的语文,要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就更需要加强训练方能奏效。其次,尽管《语文课程标准》 中反复提到的“语文素养”较之“语文能力”,在内涵、外延上均有了很大的扩展,但究其本质,语文素养的形成也绝不是单纯由教师的传授完成的,而是由学生自主地把优秀的语文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涵养,这种内化必定是伴随着语文教育过程而持续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古老的命题,得到了许多教育大家的认可、推崇。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要让学生反复地训练… … 训和练的关系,体现着教和学的关系。”
行文至此,我需要澄清一点:我主张语文课堂不应“淡化”甚至“失落”语言文字训练,而应将课堂植根在“语言”和“文字”这两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但我也反对机械、重复的,毫无生趣的语言文字训练“卷土重来”。为此,我思考与尝试着如何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课堂”上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天地九层
- 青春日子
- 花开花落
- 当离别的时候
- 我的童年在乡村
- 另类“老妈子”
- 回乡小记
- 友谊
- 我的高中
- 这辈子只一个
- 我们的学农
- 过旧居
- 那事花儿
- 熟难生巧
- 世界
- 米非司酮在计划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 医院建筑遮阳的优化设计
- 范利:让医务人员成为“治未病”主力军
- 医学院校学生开展X射线防护教育必要性刍议
- 广西宜州市民间艺术团体防艾知识宣传教育新模式探讨
- 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对应激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响
- 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 蒙脱石散防治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 对急诊83名老年患者心理状况的临床观察
- 中医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
- 健康教育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 新形势下,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事服务不容弱化
-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门诊电子处方不合理运用分析
- 校园文学大课堂实践策略研究
- 说拟标题
- 植根民族土壤 面向国际社会----日本母语教育概说
- 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 种下一粒种子——钱理群中学开课记
- 谈语文教师的现代眼光
- 文言文教学的误区及思考
- 试析学生作文定势及突破
- 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一)
- “名人.我想对你说”话题作文导写与示例
- 三脚架顶端发出的“喜欢”和“厌烦”的信
- 学习课改方案实现课改目标
-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 试论从自主到互动的飞跃
-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五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