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1-11-22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

2、我们用什么来创造

2.1“无中生有”和“有上生新”

明确了创造性阅读主要是“创造”新的“阅读素养”,那么我再来讨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用什么来创造。先从陈老师使用的两个概念说起。请允许我再一次引用陈老师的论述:“关于‘创造性阅读’。创造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中生有’,包括一些较‘离谱’的活动,二是‘有上生新’,即在原基础上作修改补充,变成一样充满个性色彩的东西。创造性阅读也如此,学生既可以原文为基础生发出一些新见解和感受,也可以从原文中得到启发,给原文中的人物形象创设一个全新的结局。”(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4期)这里的关键,是关于“无”的解释。从陈老师的阐释来看,这里所谓“无”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没有”、“零”,而是对原文的一种态度。如果“以原文为基础”,这样的创造不属于“无中生有”而属于“有上生新”;如果“从原文中得到启发”,这样的“创造”就算是“无中生有”。

于是问题集中到“以原文为基础”和“从原文中得到启发”这两个表述上了。不排除这里有表述不清的情况。但我们揣摩作者的意思,似乎可以把“以原文为基础”理解为是“从原文出发”。如果这种理解没有违背作者的原意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换一句话说:如果“原文”是直接参与了“创造”,就属于“有上生新”;而“从原文中得到启发”,则似乎可理解为“从原文中找一些踪迹”。如果这种理解没有违背作者的原意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换另一句话说:如果“原文”只是提供一些“由头”,那么就属于“无中生有”。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陈老师要讲的其实不是“无”和“有”,而是“有多少”、“有什么”。“有上生新”的创造,原文有更多的参与;原文参与进来的,是原文“基础”的东西。“无中生有”的创造,原文只有更少的参与;原文参与进来的,可能只是一些次要的、“踪迹”性的东西。

2.2用文本中的什么来创造

应该指出,陈老师并没有对文本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陈老师坚守了“阅读”的底线:她并没有抛开文本、不要文本来创造。这与当前最激进的所谓“另类阅读”(孔乙己是因为偷光盘而被打断了腿;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因为开价太高才卖不出去;《背影》中的老父亲是因为懒得走路才从铁轨爬过去,还被“红袖章”抓住罚了款;《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是因为垂涎过路女子的美色才特意把她绊倒等等)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换一句话说,陈老师是承认文本在创造中有某种作用的。她的观点是:在原文“基础性”内容上生发出来是“创造性阅读”,从原文“非基础性”内容上生发出来也是“创造性阅读”,并且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我承认作为“一般性社会阅读”,撇开文本的基础性要素、而只是利用文本中的一些次要的东西“创造”出与原文没有本质联系甚至没有任何联系的新东西,也是有意义的。比如有一个人从“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中读出了“人穷但要诚信否则连酒都没的喝”的道理,这当然可以(这是一种新的人格修养);有人读了《孔乙己》然后用“孔乙己”为自己设计的“长衫”注册商标,则只要工商局同意也无可无不可(这是对《孔乙己》的新的知识价值的发掘)。但是,这里所讲的“有意义”,和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读了《孔乙己》后明白“人穷但要讲诚信否则连酒都没的喝”的道理,也不是为了让学生读了《孔乙己》后设计“孔乙己”商标的长衫的。

我与陈老师的分歧是:第一,我认为,创造性阅读教学应该创造新的“阅读素养”;第二,创造性阅读应该在原文“基础性”内容上生发出来的。陈老师的“孔乙己告状”,第一,它创造的不是“阅读素养”,有“忘本”“失魂”之嫌;第二,它不是用文本中“基础性”的内容创造出来的,有“微言大义”“牵强附会”之错。

2.3所谓“基础性内容”指的是什么

2.3.1到这里我总结一下我的思路:一方面,我把阅读分为“一般性社会阅读”和“教学性阅读”;另一方面,我把阅读中的“创造”分为从文本“基础性”内容出生发出来的创造和从文本“非基础性”内容生发出来的创造。我的观点是:“一般性社会阅读”也许可以从文本的“非基础性”内容出发,创造与文本没有什么本质联系甚至毫无联系的东西;但“教学性阅读”,则必须从文本的“基础性”内容的内在逻辑出发,读出由文本的基础性内容内在逻辑所规定的可能性中的东西。我们还是以《孔乙己》为例,另一位老师的课例提供了正面的例子,他的学生读了《孔乙己》后创造出来的三个“新作品”分别是从孔乙己的精神来源(四书)、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孔乙己的根本出路这三个方面展开他们的创造(参见俞建科《咬定文本不放松》,《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这三个方面都涉及到《孔乙己》这篇作品的“基础性内容”,因而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创造性阅读”。

2.3.2我之所以对“一般性社会阅读”和“教学性阅读”作出这样的区分,理由是:“一般性社会阅读”与“教学性阅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行为。“一般性社会阅读”的出发点,直接就是提高人的一般文化素养,这也几乎是唯一目的。只要提高了自己的一般文化素养,包括增加自然和社会知识、丰富人生体验和提高人格修养,创造过程也就完成了,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在这个过程中,文本只不过是一个引子,或者竟只是一个“由头”。一方面,创造了,文本也就可以“用过即扔”;另一方面,这个创造,也不管它是从文本中的哪一点作为引子或“由头”,都是无可无不可的。是不是由文本而来,不决定“一般性社会阅读”的质量,因为它的目的本来就不在文本,无关文本,它的标准只在阅读后创造的“结果”本身的好坏深浅上。但是“教学性阅读”既是“创造的阅读”,更是“阅读的创造”,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创造性阅读创造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素养”当然与人的一般文化素养有关,但“阅读素养”之所以是“阅读素养”,它的核心、关键,是人的一般文化素养如何向文本敞开,以及它如何有效地接纳和介入到文本的内在结构之中。总之,“阅读素养”是“关涉到文本”的素养,是做好“与文本结合”这件事的素养。因此,阅读素养的高低,决定于也表现于它与文本的哪一层面“结合”“关涉”,决定于也表现于他从哪一层面上有效接纳和介入文本的结构。与文本更深层面、更基础层面的“结合”和“关涉”,则能创造出更深厚、更丰富的“阅读素养”。

2.3.3当然,我们需要对“基础性内容”作一种更明确的概括。我在这里以《背影》为例试着归纳以下三点:一是环境(背景),二是结构,三是逻辑。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不是写到了父亲爬过铁轨的“事件”呢?是写到了;但有的学生“创造性”读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则完全脱离了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因为规则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制定的,此时此地的“违反”可能彼时或彼地却“不违反”。第二是看结构,看“父亲爬铁轨”这一事件要素在《背影》中与其他事件要素处在一种什么关系之中,它们是构成一种“亲情结构”呢还是构成“违规结构”。比方“买桔子”与“爬铁轨,如果写父亲买桔子时趁卖主不注意偷偷地往自己的口袋里塞了两个,然后再描写”爬铁轨,它们之间可能构成一种对父亲的否定性结构关系,由此我们读出“爬铁轨”是“不讲文明礼貌”、“违反交通规则”也许是有可能的。第三是逻辑,如果我们把“父亲爬铁轨”当作“违反交通规则”来理解,那么与文本中所描写到的其他情节有没有逻辑冲突呢,与作者的创作动机有没有逻辑冲突呢?艾柯曾对诠释学提过三条原则,分别是:“简洁经济;指向某一单个的原因而不是诸多互不相干的杂乱的原因;与别的证据相吻合。”这三点,都是从逻辑这个角度来讲的。

2.3.4创造性阅读,是以承认文本的可变性、未定性为前提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文本的背景、结构和逻辑,则是客观的、确定的。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思想感情、社会知识来补充、改造、创新那些可变性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引导、鼓励学生理解、读懂文本中那些确定性因素,并且在二者固有的张力中达到一种既以我为主、又开放接纳,既思接万载,又内外补充,既情感激荡又思维慎密的阅读境界。这样的创造性阅读,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基本前提,避免了绝对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沼,也避免了教学实践中的任意性倾向。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春末夏初
秋实的笑与泪
骑着自家的破驴走自己的路
回忆
泪红颜
到山那边去
思考
悲秋
昨天的笔记
我们都是寂寞的孩子
此岸·彼岸
转身
咖啡的味道
静之语
寂寞
新护士岗位实践四步培训法效果分析
被动颗粒凝集法检测1890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抗体分析
有关阳痿的认识误区等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
亚高原环境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非权力影响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原因分析(附702例报告)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配合
皮肤――人体的第一道城墙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莫让“癌症性格”搅乱心
酒精中毒性低血糖昏迷22例
艾滋病肺部改变的200例影像学诊断
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及康复指导
“文化”思考
优化作文评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口语交际创设情境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信息技术与汉语教学
高中评课标准浅说
语文教材中的“例文”及其编撰策略
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论《一件小事》:知识者的“震惊”经验
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
阅读教学:追寻人本的回归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
“文学鉴赏”教学浅见
诗词鉴赏,一个“比”字了得
提高学习困难生语文成绩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