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2
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中学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中学生生活经历的日趋丰富复杂,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语文学习活动泛化
如果说,小学语文学习基本上是课堂的学习,学校和家庭的学习,那么,中学语文学习的范畴就已经大大地延伸,逐渐趋社会化,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举凡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成为他们涉猎和探求的对象;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范围,比如: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座谈会、主题班会,文娱晚会、时事报告会,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办墙报、板报、小报、手抄报;写周记、日记、书信、观察笔记、调查访问记乃至进行文艺创作等。“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泛化,给中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智力背景,使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一部无比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语文能力的训练有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英雄用武之地。
(二)学科学习兴趣分化
中小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学习兴趣的分化,有的从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学则日趋明显。中学生群体中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呈现出日益分明的差异性。虽然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强化,越来越爱学语文,甚至立志终身从事语文工作,但是,这类学生却为数不多;而主要的、带倾向性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出现偏科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一,学科爱好表现个人差异,随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偏爱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难于避免的心态。其二,课程增加,学习负担加重,使中学生不可能还像小学时那样将主要兴趣集中于语文学习。其三,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日渐形成,使他们对语文教学现状逐步感到不满,兴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其四,“重理轻文”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使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但是,据对中学12门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语文占“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2位,占“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8位,这说明从总体来看,中学生还是喜欢语文课的。语文学习理应受到学生和整个社会的重视。有一位学生说:“说我不爱语文吧,可我是爱看文章的,甚至连小弟的小学语文课本也愿意看;说我爱学语文吧,可上语文课我总不爱听讲。”由此看来,学生不喜欢的并非语文学科,而是某些语文课。只要努力改进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分化庶几可望得到遏制。
(三)抽象思维训练强化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思维。语言和思维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为用、相伴相依的过程。语文学习本身就是思维训练。青少年言语的飞速发展,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准备了充足的条件;青少年言语发展的迫切需求,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促使这种思维训练强化。首先,与小学阶段相比,小学语文学习虽然也抓阅读、说话和作文,但从整体教学要求和全部教学过程来看,它更多的是强调识字、写字、解词、造句、默读、背诵等,比较偏重于识记;而中学语文学习则提高了层次,强调正确领会词句含义,理解文章脉络层次,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能写比较复杂的各类常用文章。中学阶段比较系统的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这就在识记的基础上大大加重了抽象思维的分量。其次,从心理发展来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反映在语文学习上则是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明显加强。追踪、观察学生听课的表现不难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逐渐变得不爱喊叫,由浮露的活跃转向冷静的沉思,实际上是思维训练在向深层拓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孩
- 高三,我的滑铁卢
- 七夕
- 冷夜
- 花事未了,断人肠
- 你说那花今年就会开
- 朋友
- 游鱼的天长地久
- 迟数
- 瑶瑟怨
- 人生
- 不爱读书
- 又见下雨天
- 后来
- 心中的秘密花园
- “甜蜜使者”余林生
-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抗癌新药上市
- “靓妈”贺冰新:50以后更美丽
- 市政桥梁伸缩缝施工工艺及控制
- 2015年将基本实现省内医保“漫游”
- 运行速度在道路几何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探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管理
- 浅议公路桥涵地基承载力的检测
- 激情“老顽童”方励
- 牙周发炎,血管受罪
- 现代测绘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 美国药店有个医疗小屋
- 顶管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 “殉情”爱侣的“第三次相遇”
- 城市燃气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防范措施
- 向语文的更深更精彩处拓展
-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 写作教学目标再认识
- 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内容设计与操作
- 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作用
- 《言语知识新视点》导读
- 语文能力目标的重新审视
- 评语文新课程
- 对当前语文教育的思考——与一中学老师关于语文课改的对话
- 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
- 从鲁迅与胡适论中华民族的思想维度
- 动态生成: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气
- 缺失理性的无效批判
- 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 谈选修课时代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