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语文报刊文摘
王云峰《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 《语文建设》2005年第1期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曾是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探索时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语文教学要不要模式”、“需要什么样的模式”等问题又重新展开了讨论。王云峰《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一文指出,在对待语文教学模式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基本态度:建构和解构。前者主张建立可供模仿的教学模式;后者反对任何教学模式的存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就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不在于形成标准化的模仿对象,而是用简约的形式,再现性地描述现实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其中的师生关系、行为过程以及操作要领等结构要素被直观化地凸显出来,成为认识和操作教学过程的一种工具。语文教学模式的解构不是要摧毁所有建构之物,而是对既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批判性反思,使语文教学不至于被凝固化、程式化。解构否定的是“模式化”倾向,而非模式本身。当前语文教学模式建构中还存在方法论局限、对教育哲学主题反思不足等问题,因此仍需要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模式的重构。
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摆脱将语文课程视为技术性语言训练工具的观念束缚。在这一背景下,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一文提出,语文新课程需要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性的、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运行模式。首先,语文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应是生命形态而非技术形态,即语文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尺度,追求人的生命内涵与生命意义,而非关注人的外在尺度,追求语文的工具价值与功利目的。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在于获得系统化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而是要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发展主体精神、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知识不应是外在于学生的静态客体或认知对象,而应是富有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的动态性知识。其次,语文新课程不是静态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创生课程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作为“文本”,它期待师生对它进行多元解读和意义建构,作为“事件”,它从关注知识获得的结果转向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再次,语文新课程被认为具有超越品质,它不仅承担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的使命,而且必须面向未来,提供反思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反思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遛猪
- 离开
- 网络书籍
- 如雨降临,如雨消逝
- 那时候
- 拥有阳光
- 坐上开往幸福的火车
- 女子
- 飘逝的美好
- 明月怀想
- 那一抹浓浓的红
- 因为刚好遇上
- 煮茶论道文理分科
- 通向乌托邦
- 位置
- 宝宝,你睡得好吗?
- 营养补充,可不是汤汤水水那么简单
- 从胚胎期到3岁,宝宝嘴巴体验全揭秘
- 乳房,里外都要好!
- 蔡赴朝发表主题讲话 强调网络视听主抓五大方面
- 心理健康,源于准备
- 运动,实现身体的真正复苏
- 总局规范网络用语“人艰不拆”等词告别电视
- 带着母乳宝宝去露营
- 于正《神雕》顽固“逆天”
- 预防乳牙龋齿要趁早
- 被抄家抄走的藏书49年后失而复得
- 遇见更好的自己
- 广电总局与黎巴嫩国家电视台签署合作协议
- 总局要求全面清理违规地面数字电视业务
- 3月29日巢宗祺教授在线交流精华整理: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读书
- 程红兵老师简介
- 构建“六字”语文教育观
- 怎样读东坡词
-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
- 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 试论语文课的教学幽默
- 关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浅见
- 日本、韩国、台湾非义务教育阶段私立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 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安营扎寨
- 谈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 “汉字难学论”与比较方法论
- 再论课程论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 给语文老师的参考书目
- 朱慕菊谈实验区课程改革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