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2
新课程评课研讨中的最大缺失
当前评课研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评课者不“备课”而凭感觉评课,老师管讲课,校长管评课,教研员、专家或官员在评课总结中一槌定音等等。但笔者觉得问题最大的乃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缺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中“三维”教学目标最上层的一维,失却这一维,课改目标的达成就无从谈起。这一维在评课研讨中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认识模糊
在笔者所问及的校长和教师中,大多数弄不清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及这些,或是像“昏睡”着似的言语含混不清,或是不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于是暂付阙如。症结在于:1.见解浮泛。提起“情感”,很容易根据词典解释它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如喜欢、愤怒、悲伤、厌恶等等。说到“态度”,恐怕还能根据心理学家下的定义说出“态度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甚至还能说出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而“价值观”呢?一些人不得不因为问题多而望之却步,一些人不得不因为担心终生找不到答案而不愿探讨或不求深入,敢于面向迷蒙的问题海洋拆卸五光十色的问号的寥寥可数。2.层次混淆。混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层次关系。情感包括一个人对他人或物的评价、爱好或情绪反映;态度比情感要简单得多,有持久的心理倾向,事实可能有助于态度的形成,也有可能被态度歪曲;价值观是一种基本原则,人可以有多种态度,但只能有少数的几种指导性的价值观,绝不能以态度来决定价值观。
正确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课改前,只抓知识,少管或不管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后,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知识的学习被轻视。须知,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无知者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一面,对促进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具有最大的推动力,任何片面强调某一面或故意削弱某一面都是极端错误的。
进退失据
传统的教学是师本的,评价重点是老师的“教”。评价多为奖惩性的,指向评比和选拔,重视的是规范和量化。课改以来的教学是生本的,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学”,是以学论教。评价时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来评价教学效果,它关注学生的全员参与、交往互动、自我调控、独特见解和持续学习,评价的主体、客体和尺度都力求多元化。
时下评课中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症结有二:是课标表述笼统。当前的课标按学习领域或目标领域,或按认知思维的复杂程度,或按尽可能清晰的语词来阐述目标,力图使教学目标容易把握容易测评。但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属隐性的、潜在的、长远的和难以量化的,因此对此类目标的表述也多为模糊的、笼统的,如:认识……道理(重要性、复杂性)、体会(感受)……精神、树立……理想等等,都具有难以观察与干预的特性,尽管每个章节都有相应的表述,但依然缥缈玄乎,难以作为评价尺度。是实际操作困难。评课者听课的时间短暂,他所熟悉的恐怕只有课标和教材,教师与学生受具体生活与环境影响的如何,全班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评课者能掌握多少?学生方面可以由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等无数小的区域构成,网状的小区域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个人,数十个个人形成一个班集体,评课者一时如何把握?
另外,学生的身体语言在与教师的沟通互动中也许如鱼得水(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戴尔就曾认定一个人的脸就能做出二十五万种不同的表情),评课者能看到多少、看懂多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投入程度、合作态度,以及他们的意志力和探索精神,评课者又将如何区分、测量与描述?
改进艰难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上,老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不失时机引导,使学生构建具有独立的、达观的个性。
我们都能意识到当前存在的诸多需解决的问题,可是每要前进一步,都是举步维艰,最大的症结集中在两点上:1.评价制度缺略。由于没有可靠的衡量尺度,所以也就不可能建立多数人认可的相应的评价制度,这就导致目前在这一维度上,我们只能在评价方法上做文章,什么观察、记录,什么调查,什么成长档案,甚至有人还试图从中寻找出什么实践性和灵活性。还有的就是在评价策略上转,什么自评和互评结合,什么定性和定量评价结合等。2.创新意识薄弱。虽然我们肩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任务,但从课改以来,我们为这一维的构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有多少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我们是否也在谋求那种不可量化的能力与智慧的发展呢?面对问题我们需要大量正确的答案,面对现实我们同样需要大量有价值的新的疑问。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问题不解决,评课便无从深入进行,课改进程便难以有力地向前推进,要想在学生“人生的初稿”上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幸福伴我成长
- 笑靥如花
- 越长大越孤单
- 让我伴你翱翔
- 渐行渐远的美丽
- 意外
- 十八岁,死去的
- 我,高三了
- 幻想
- 我们是等待的花骨朵
- 忘记背景
- 很十六七岁
- 阳光
- 民族
- 转角天堂
- 新融合·新思维
- 电视剧《红高粱》研讨会:如何改编名著
- 《奇葩说》火了 视频综艺自制“标杆”升级
- 论文写作技巧
- 2014《时代》十佳科技产品可穿戴设备崛起
- 江西卫视《带着爸妈去旅行》:温情暖流 引爆频道
- 腹腔镜治疗235例不孕症的临床分析
- 奔跑吧,最“东北”
- 2014《时代》十佳电影文艺气息满银幕
- 聚焦中欧合拍路
- 土豆联动深圳卫视“青春的选择”2014年度盛典发布
- 《百万粉丝》开启行业合作新玩法
- 中医调理,比想象得还适合你
- 《青年中国说》:青春就是独一无二
- 当怀孕遭遇妇科病
-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渗透德育
- 文化品位:教学口语的灵魂——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
- 石方:胡适语文教育思想
- 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
- 漫说大学之大
- 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 生成性资源开发的冷思考
-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 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缰绳
-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 孩子向我们发出的警示
- 阅读教学现状探因
- 新课程评课研讨中的最大缺失
- “汉字全息高效教学法”提高了汉字教学的文化品位
- 试探究科学的现代语文教学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