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7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

高中语文新课标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形成富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文化观。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心态的转变、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教材的文化性追求以及语文课程的文化研究方法等维度对此加以探讨和阐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继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形成了其新鲜的、开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观。在多元文化共场、碰撞、交融的语境下,对其要义加以梳理、探究与整合,将有益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深化改革和发展。

第一、文化心态由保守走向开放。 百年来的文化论争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倾向,即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这两种文化观各执一端,其偏颇显而易见。在文化纷呈的新世纪,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木组成部分.保持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是语文教育与世界教育保持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基于此,普通高中新课标旗帜鲜明地高扬了这样两种文化理念:

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国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重视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扬弃是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所达成的一个共识。

在文化意识高度自觉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要热爱本国的母语。许多国家的课程标准都强调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法国强调要给学生提供法国文化的要素,俄罗斯强调在学习俄语的同时应向学生介绍俄罗斯文化。从语言的层面关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个重要思想。新课标规定:要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字,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的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

汉字文化学、语言文化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汉语言文字重意会、重神摄、重具象,具有鲜明的生命特征和文化内涵,由其整合而成的言语作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充分开掘汉语言文字及作品所深含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本国语言文字的亲近感、认同感与热爱的情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二是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的一生打好精神底子的重任。因此,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传统文化是人创造的,同时,传统文化也能创造人,发展人。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沉潜于中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中。让其思索玩味,感悟探究,从而丰厚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学生完整性人格的建构,以达成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立人”目标。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自然也呈现出多样性、异质性的特点。 “多元文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世界各国的文化。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二是指民族文化。全世界有许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敞开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应有的一种文化姿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项应这一时代要求,明确规定: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主张用多元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新的国民素质和文化品格。同时,开放的文化观有利于促进文化的整合与文化的增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对待多元文化,我们首先要尊重,其次要尽力去理解,“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

高中语文新课标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优势文化”凸显了学生的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成人本位的文化,是“儿童缺席”的文化。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教师的身份存在着被过分尊崇、神化的倾向,教师始终被看作是“代圣人立言”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拥有者,是文化的唯一传播者,而学生则被看成是接受文化的死的容器,对文化没有任何的解释权与发言权。因而,本该充满生命活力与文化意蕴的教育过程被异化成一种单纯的“文化搬运”或“文化复制”的过程。

在当今开放的文化语境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现代教学理论高扬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对文化进行学习、传播、探究与创造的权利。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 “ 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意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语言文字现象,思考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文化问题,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这些表述闪耀着新的思想光芒,它不仅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确认,而且从时代的特点出发,肯定了后现代文化视野下年轻一代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教育文化学、人类学把人称之为 “文化的物种”,是“智慧的动物”。那么,就语文教育而言,学生同样也是处于特定文化境域中的一种文化存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学生已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具有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他们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儒染,而且有些学生对于当代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要在教师之上。因此,“师授生受”的传统师生关系将会被无情地颠覆,后喻文化将不再雄霸一方,取而代之的是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前喻文化的相互并存,也就是既有教师向学生传播文化的传统方式,也有师生之间互相传播文化以及学生向教师进行文化传播的现代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融合可以说是促成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

高中语文新课标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而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指出:学生不仅是文化传播者,而且是文化建设者、文化创造者。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存在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高中语文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敏锐嗅觉和深切洞察力,鼓励学生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做出各种文化探究和个性化诠释,究其本质,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尊重,是对其文化本性的一种释放和张扬,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价值生命的实现。

第三,语文教材由凸显思想性回归追求生命意蕴与文化内涵。教材问题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上存在这样的倾向,即凸显工具性和思想性,强调语文教育的技能训练和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功能。随着20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深入展开,人们对于语文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明晰和科学的认识,那就是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对传统教材深人反思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新课标坚持了更为科学的编写理念:“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这与世界各国母语教材重视其文化构成,追求文化内涵、生命意蕴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文化作为教材的母休决定了教材的文化品性。在现代教育新理念的烛照下,高中新课标所设计的五个选修课程中,其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研读”这三个系列比较鲜明地体现了对文化的关注。同时,在新的编写理念的指导下,课标新教材突出了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更加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语文教材成了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智慧的发展平台。

从本质上来说,语文教材应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展现的舞台,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人类的生命流转,以及一幕幕亮丽的文化景观。《诗经》里流淌出的是远古先人浓烈而炽热的爱情吟唱;《论语》里有着儒家智慧的闪光;唐诗中呈现的是绚烂多姿的文化景致;《红楼梦》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集锦,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之神、美学之光。同时,沈从文笔下描绘出的是纯净美丽的湘西的民风民俗民画;泰戈尔诗中有着风光旖旎、奇妙无比的印度风情;舒婷在《致橡树》里呐喊出的是闪烁着时代光泽的爱情宣言;阿来的《尘埃落定》凝聚的是浓郁而神秘的藏族风情与藏族文化;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乡中展现的是当代文化视野下都市青年心灵的苦闷与躁动。语文教材就应为学生提供与传统文化对话、与多元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这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胸襟,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人格。

第四,文化研究方法注重感情性与探究性的整合。使学生“占有文化”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达成这一目标的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便是给予,工具理性是其本质。这造成的弊端是:语文教学缺失了生命活力与灵性,文本的文化意蕴被无情漠视,学生的文化悟性被残酷消磨。后现代课程观的代表人物威廉姆 E. 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严肃指出:“因视科学为唯一的途径,我们却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失去了或至少忽视了故事(我们的文化)与精神(我们作为人的意识)。”大且研究表明,完整性教育是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本民族母语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进行文化研究的两种互为补充互相增益的方法;一是文化感悟;二是文化探究。

汉语是文化特性很强的一种语言,词汇和词组系统蕴涵的民族文化非常深厚。传统语文教育在遵循汉语文文字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如诵读、涵泳、体味、积累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感悟方式,这些方式以学生主体的生命体验为主,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开拓学生的精神文化空间。基于此,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附录中建议学生诵读先秦散文、唐宋散文、《诗经》、楚辞、唐诗、唐宋词、白话诗文等,使学生跨越千年的时空屏障与古人对话,在品味语言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实现人.类文明的精神火种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不仅是个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也是一个文化世界,人类在这个多元世界中生存、繁衍与发展。作为文化存在的学生只探究是高中生的天性,同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更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新课标鼓励学生 “ 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在选修课程所举 12 例中,其中的唐诗选有超越狭隘的课堂文化场,走进并邀游于曼妙多姿、情彩盎然的文化世界之中,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浓郁与厚重,才能体味到多元文化的异彩纷呈。然而,文化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去涉足每一个领域,去撷取每一朵文明的浪花。因此,从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文化专题所带给我们的惊奇与欢愉,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读“中外戏剧选读”、“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中华文化寻根”“社区文化专题”等,都提倡通过自主和探究的方式学习、研讨各种文化形态,进行审慎的文化反思和富有创意的文化建设,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敏锐而深刻的思维,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深切洞察和理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轮回
你听,多美
学习
深刻
最动听的声音
冰火链
爱在秋天
青青
十月一日,举国同庆
别恨水长东
青春无悔
回忆点点滴滴
想一个少年
流言
青春
疤痕子宫经阴分娩破裂1例
永州市冷水滩区2009年
慢性宫颈炎的综合治疗的综述
2008―2012奉化市成人麻疹临床分析与病毒基因特征研究
探讨两种带蒂组织瓣在腮腺区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32例社区糖尿病病人的伤口换药护理
探讨征兵体检听力测试的影响因素
原发性脑淋巴瘤(PLB)的CT、MRI影像特点分析
长沙市2014年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调查报告
小儿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
自噬与人类疾病最新研究进展
门诊儿童用药咨询服务的体会
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在异常子宫出血中的应用
闭合性腹部损伤急诊诊治分析
高中生应有怎样的技能素养
花开有声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方式、途径和注意问题
积累为本 审美为魂
走向师本:新课程背景下的师训范式转换
武侠进课堂,语文不虚伪!
映潮评课之《你一定会听见的》
课改:要把空中的“气球”拉回地面
“人文”原在语文中
金庸小说进教材一波三折 众说纷纭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资料
语文处处有探究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
个人生活史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