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8
开展教学科研对中小学教师个人的意义
教学科研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等等的意义和重要性,已经有很多人论述得很多了。我这里主要从我们中小学教师个人的角度来讲讲:教学科研对我们个人有什么意义呢?我概括成三句话:
一、科研改变个人的教学状况
最近我听一位教研员讲,有的地方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非要有论文不可,有的老师为了发论文使出了浑身解数,苦不堪言。言下之意是做老师的,尤其是我们中小学老师,只要教好书就可以了,要论文实在是多余。我觉得这个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老师们评职称,一定要有什么级别、多长篇幅、在哪些刊物发表的所谓“论文”,这也许的确过于机械,甚至过于苛刻。但另一方面,对老师们提出科研上的要求,要求老师在教好书的同时还要搞点科研,这又并没有过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需要:要搞好我们的教学工作,科研是条件之一,也许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教学工作,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天天备课、上课、批作业、出试卷、改试卷,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这本教材我不是很熟了吗,备课呀、上课呀,这些程序、步骤也都非常了解了,至于批作业、改试卷,则更没有什么可研究的。我觉得这些也许你说的都对,但有一个关键的地方你没有说到,那就是学生。你说到的这些东西,就是教材、上课、作业、考试等等,也许的确是教了几年书就都熟了,甚至是非常熟了。一般来讲,教材不会年年变,上课也是有套路的,不还有“教学模式”这一说吗,作业、试卷这些,就更是很少变了。但是,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对象,学生,却从来不是一成不变了。第一,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两个学生,我们面对的是许多学生,这些学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我们把他们的这些特点、个性撇在一边不管,是教不好书的。第二,学生是天天在变的,而且变的形式、变的程度和变的某些“规律”也在变。一方面他们在成长,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不同,将来的学生的与现在的学生也不同。因此,我们那些熟练了方法、程序、步骤、手段、材料、套路、模式,也必须跟着变。
学生们有些什么变化呢?怎么应对他们的这些变化呢?学生们的这些变化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哪些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哪些有消极的影响,这些,我们都可以完全不管吗?这是肯定不行的。我感到,我们现在要教好语文,关键中的关键,还不在这些备课呀、教材呀、上课呀、作业呀什么的上,关键在于,我们要搞清楚,学生在想些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想要的这些东西,哪些是我们语文课可以给他的,哪些是我们教语文可以利用的,哪些不好的一些倾向,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给他们一些启示、提醒,甚至纠正。
老师们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们上好语文课,其实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你知道你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文吗?你知道他们喜欢你怎么样来讲课文吗?你知道他们最想听你说些什么吗?你再想想:你能一句话就能打动他们吗?你能把那些打动过你的文章,教给你的学生听,也能打动他们吗?如果你没有能打动他们,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你知道的话,那你是不是知道你还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打动他们呢?等等这些问题,不就是我们上好语文课最重要的吗?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想都没想过,我们能上好语文课吗?
而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当然就要研究。研究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变化,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变化调整我们的教学目标,调整我们的语文内容,改善我们的教学方法,甚至改变我们个人的一些教学习惯,改变我们长期以后一直认为行得通、还有点效果、我们用起来也顺手的“老办法”“老套路”。
许多人用“教书匠”来批评我们当老师中的某一种人。我倒对这个“匠”字没有特别大的恶感,我觉得“匠”也是不容易的。只有长期从事某个行当,有着十分丰富的积累,在技术上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人才能称得上“匠”。我觉得,这里的所谓“匠”其实是指只对物不对人的那种人。“教书匠”的“匠”,就是只对我们天天要接触的“物”的东西,比如课本、作业、试卷这些东西很熟,但对于我们工作的对象,学生,却很隔膜的人。所以有人号召我们大家不要满足于当“教书匠”,都来当“教育家”。这个号召似乎效果不太好,似乎是说:你要么是当教育家,要么就是教书匠。老师们可能被这样一种“二难选择”吓住了。其实,我们说不要当教书匠,是要让老师们当“有心人”。你当“有心人”,你就会心里有学生,你心里有学生,你就不是教书匠。因为你有学生,你就会爱学生,就会研究学生,就会根据学生的一切来调整、设计、改造自己的所有教育教学行为,你就没有了“匠气”。而这,不正是我们讲的教学科研吗?
所以,科研科研,老师们不要被这两个字搞昏了头,它其实就是说的你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了解学生,如何与学生交流。老师们搞科研,不是说要你现在回到家里,把学校里的事,把你今天所做过的工作都扔在一边,把你的学生扔在一边,现在,我把这一切都撇在门外了,我要来做科研了。不是这样的。对于我们中小学老师来说,所谓科研,就是你在做工作之前,想想学生,他们需要什么,猜猜学生,他们会怎么样;做完了一件工作,我们再来想想,学生是如我所想的那样吗,是如我所猜的那样吗,如果是,这就对了,记下来,这就是经验。如果不是,那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呢?想清楚了,我再试验一次,这一次我想对了,猜对了。记下来,并且告诉别人的老师:这就是科研,这就是论文。
老师们,我是说真的,就是这么简单的。如果你在教学中真的这么做了,第一,你的科研就上来了。第二,你的教学也会大变样,你会发现,过去许多让你头痛的事,其实很容易解决,因为你掌握了一把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秘密的钥匙。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老师的职责,不是两项,而是三项,这就是,教书、育人、科研。其中,教书是中心,育人是目标,科研是基础。
[1][2][3]下一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成长的烦恼
- 这些年,我一个人
- 高三自白书
- 人在高三
- 迷恋后的旅途
- 竞选部长
- 一刹那的美丽
- 逃不过那一抹忧伤
- 第十七个愿望
- 都是转笔惹的祸
- 我想再次握住你的手
- 寻找幸福
- 感受高三
- 怀念
- 荡秋千
- 令人震惊的发现
- 用游戏带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
- 小甜心可不是天生哒
- 磕掉的牙别扔,还能满血复活
- 没有一条社交原则适应于任何情况
- 儿子记生字难,我不着急
- 请找到除饭菜之外的好多爱
- 孩子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 “最家长”的孩子长啥样
- 发现中国文字之美
- 父母和子女亲昵该有的分寸
- 成长有烦恼,家长先别恼
- 清明节避不开的话题
- 让孩子读离生活最近和最远的书
- 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的优势
- 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一)
-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下)
-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 新课改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根治
- 张之洞与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比较
- 语文教育该姓“文”还是该姓“白”?
- 初中语文知识大盘点(上)
- 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高层次教学境界
- 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 “语文是什么”
- 郑敏:关于《金黄的稻束》
-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新教师听课
- 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3
- 开展教学科研对中小学教师个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