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15
曹明海教授主持“语文课程文化”在线讨论整理稿
问:老顽童直观感觉:语文课程文化,有课程设计文化、课堂教学文化、语文教艺评价文化、语文学习质量测试文化……网友“求真务实”发现的: 人教版小语第十册有一课《飞夺泸定桥》,这是颇有历史的一篇文章了。我也教过多次,以前不觉得不什么不妥。但最近在备课时我常有“求异、创新”的追求,所以发现了一个极大的疑问。本文开头一句是:“1935年5月,北上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最后一句是:“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这里前也“抗日”后也“抗日”,但据我所知而且后来查阅了一些史料也证实红军长征与抗日是两码事。---- “政治色彩浓”的文化 。哼!几乎=野化!!
答:关于语文中“政治色彩浓厚”的问题,是我们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历史累积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十年文革的流弊对语文教学的深远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完成自我更新。众所周知,以前的语文教材历久不变,有个别篇章政治色彩浓厚,就象《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篇文章,在现在看来,就是描写了一个突发事件,在面临这种事件时,无论政府、集体亦或是个人,都应该群策群力,积极应对,是人类人之为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文章把这一事件上升到阶级的高度,可以说,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是那个特定时代独有的话语。另外,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文章,我们并不是说这样的文章不好,而是这类文章有着它存在的特定的话语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及时给我们的语文教材填充新鲜的“血液”,才能够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二,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太僵化。我们的语文教学长久以来“唯书”、“唯教参”,在教学中,教师把教材编制者和教参编者的意图强加给学生。就象《项链》,以前在课文提示中明确指出,这篇文章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事实是,文章的魅力远超出了这一点,我们应该站在人性的角度来审视它,感悟它。还有,我们阅读《孔雀东南飞》,岂止是控诉那个不公的社会,鞭挞那吃人的制度,我们更感受到当人在失去自由意志的时候,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尊严和证实自我的存在价值,不惜以死来抗争,它表达的是对人生命的伟大注视与关怀。我们读《离骚》,不单单是讴歌屈原洁身自好的高贵情操,更应意识到它表达出了全人类的共同主题:“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
因此,为了解决“政治色彩浓厚”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来建构语文教材,还原语文教学的文化过程。要知道,我们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千万不能把语文教育拘囿于政治圈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毕业
- 青春
- 感觉
- 天涯
- 六月的心情
- 等待
- 语文
- 折叠的阳光
- 我们
- 坦言
- 回首与展望
- 当回忆散落的时候
- 停电
- 离开边缘
- 忧云劳雨
- 基于用户体验的卡牌手游研究
- 基于生态竞争视角的学术道德失范研究
- 浅谈集团品牌战略的优化
- 发展经验创作与发展理论建构
- 城市公园交往空间调查与研究
- 贵州茶叶品牌地理标志保护的关联性研究
- 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
- 汉维跨文化案例分析
-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徒制与终身学习制
- 大学组织文化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 浅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 专项身体素质特色操创编思路
- 独立学院的学生就业认可度之分析
- 我国中西部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刍议
-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陈丹青谈鲁迅其人
- 洪子诚:老舍的《茶馆》
- 无痛之痛是为至痛
- 从《药》理解上两处盲点的课堂处理谈起
- 主体意识与宿命抗争
- 金庸小说的环境背景
- 巴黎圣母院——走进浪漫巴黎(七)
- 《丑小鸭》三论
- 《水浒传》与梁山泊文化渊源
- 浪子燕青——我最喜欢的《水浒传》人物
- 《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
- 《堂吉诃德》简介
- 李敖谈鲁迅
-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文全本
- 狐狸精的流变(2): 成不了精的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