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四)
四、立体化•多功能
现代社会从事各项工作都必须讲究效率,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在特定的空间和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如何发挥能动作用,千方百计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是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课题。
较长时间以来,语文课无论是哪种类型,往往以平推的居多,以平面展开为最常见,以单打一 的传授知识最手熟。尽管这种种做法在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从朝代的要求和今天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考察,语文课的职能远没有发挥。语文学科是一门方面多综合性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字常识等;从能力来说,有读、写、听、说;就语文本身来说,要考虑语文各类知识、语文各类能力之间的关系;就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又要注意配合、依存、渗透与促进。再者,语文教学中还须十分注意智力的开发,尤其是思维力的开发。因此,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须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
真正洞悉这个特点,教课才会树立起整体的观念。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等等,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职能。影响课堂教学职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质--教学内容的精确与深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量--教学内容的多少;学生接受知识的质--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正误与深浅;学生接受知识的量--对教学内容领会与掌握的多少。这是就知识而言。就能力而言,教师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质和量,如训练内容的难易、分量、训练层次的划分,训练角度的大小;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质和量,如准确度、速度、掌握的幅度与熟练的程度等等。就发展智力而言,与教学内容、训练内容又紧密联系,根据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质和量,在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开发方面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必然有思想的交流、感情浪花的激荡。因此,组织课堂教学须综合思考以上众多的因素,使教与学有机结合,知识、能力、智力协调发展。
在同样的单位教学时间内一种是单打一地进行教学,一种是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二者相比较,教学效率的高低自不言而喻。不论是讲读课、阅读课,也不论是写作课、练习课,乃至复习课等等,都可在教学目的比较单一的情况下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课由平面而立体,知识覆盖面就广,能力训练多角度多侧面,学生可获得多方面的培养,思想情操相应受到熏陶。这样,课的容量丰厚,效率会大大提高。
课要上得立体化,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融为一体,发挥多功能的作用,课前须精心设计,把教材的逻辑结构与教学过程的程序结合起来,探索最佳结合点。课堂上讲和练既要重视眼前的课文,又要不为课文内容所限而不思其他。要认真地审慎地选几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纵横延伸。选的点要恰当:在课文中能起点睛作用或关键作用的;语言经得起推敲,内涵丰富而又咀嚼有味的;能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能拨动情感的琴弦的;读、写、听、说能力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能切实获得训练的;能拉出联想或想象线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扩散点显明的、丰富的。所选的知识点或训练点应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方面闪光的,或辐射,或折射,使课堂教学充满明亮。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教育中有三个因素,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也就没有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为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的。课堂应是学生的用武之地,而不是教师训练口才的场所。如果教学观念不作如此根本性的转变,不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语文训练主人的思想,课堂上就不可能改变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学生也就摆脱不了只当听众的命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曾经的校园民谣
- 祭奠高四
- 倘若听的时光眠
- 阳光下的瓦片
- 听水唱歌
- 秋日的歌谣
- 我们要做幸福的“90后”
- 新一代的青春
- 微笑
- 八十年代记忆
- 九月,愿友情未央
- 奋斗与夜里的歌
- 登山者
- 还是应该种田
- 爱啥子
- 多年父子成兄弟
- 29例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分析
- 有对母女是闺蜜
- 最好玩的玩具
- 让我“触目惊心”的“最家长”
-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呼吸机管理的意义分析
- 止咳?
- 如何制作环保酵素
- 父母与孩子要有一条联系的“专线”
- 跟孩子疯狂打闹,好处N多
-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 一定让孩子体会一次考满分的感觉
- 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 我院69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 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答案
- 小学写作教学适当渗透写作知识的探讨
- 关于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反思(下)
- 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内容设计与操作
- 如何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 值得一读的《名作重读》
- 跨越世纪的辉煌
- 浅谈如何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 聆听心灵的瞬间微颤
- 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四)
-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学生喜欢教师的那些优秀气质?
- 访《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的作者刘捷博士
-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
- 语文课堂拒绝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