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语文新课程下一步怎么走?《语文建设》编辑部说得好,“这是一个统领全局的大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面对并必须解决的最紧迫的问题。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曾经为此思考过,焦急过。由于教育的问题往往不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问题,即使仅就语文教育本身来看,问题也非常复杂。而小小书斋又局限了我的视野,我所了解的有关信息实在少得可怜,因而犹豫再三,始终未敢动笔。兹承《语文建设》约稿,只能不揣浅陋,略陈鄙见。

怎么走?我以为首先要解决往回走还是往前走的方向问题。我的意见是千万不能往回走,而要坚定不移地往前走,只是不能莽撞,而要谨慎。我把新课程比成一个新生儿,我们对她理应倍加关爱、呵护,使她茁壮成长:不能因为她不完美、不成熟而忍心抛弃。“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个信念能抛弃吗?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基本理念能抛弃吗?不能!

往前走,到底该怎么走?我以为先要反思一下新课程本身由于先天不足所带来的问题。应试教育固然是必须彻底消除的祸害;但,“有试要应”却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新课程似乎没有对考试改革作较充分的准备,没有做出周密的规划和切实的调整。应试是一个历史积淀下来而深深植根于我们现实的问题,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尤其是一线的教师要走出它的阴影,谈何容易!不动“应试”的手术,就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他们接受新课程新理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旦被卷入新课程的大潮中,他们只能被动地“咸与维新”,亦步亦趋地勉强跟着走,甚至有的只是新在文件上、总结中。此其一。其二,在学理层面上,我们并没有真正弄清人文与语文的关系。此所谓“语文”,即指语文课程的本体: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性和工具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旨在确立语言是工具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界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课程;而语文性强调的是语文课程必须遵循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宗旨,与对语言是不是工具的认识虽有关联却不等同。语文性并不指向语言的性质,而指向语文课程的职能。上文所说的不能往回走,指的就是不能走回语文大讨论之前的老路,走新课标颁布之前的老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标出世之日,正是1997年开始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方兴未艾之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对新课程的解读。“文革”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课程与教学一直在片面强调工具性的轨道上快马加鞭,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它的弊病暴露无遗,于是招来一片声讨,人们终于认识到语文不能不讲人文。——语文大讨论功不可没,但也有很大的缺憾,这就是语文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其实压根儿就没有认真讨论过。在人文性被写进新课标之后,难免有的人就一窝蜂似的讲起人文来,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松开了语文的缰绳,甚至离开了语文的轨道,于是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并且日趋严重。“语文”,这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第一关键词,“语文”是什么,从1963年至1999年制定(或修订)的所有教学大纲中指的都是“语言文字”,强调的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到2000年小学、初中的教学大纲却把原来的“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语言文字”悄悄改成“语文”。为什么要这样改?难道仅仅是为了省两个字吗?不可能吧!我推测,它是由于制定者拿不太准或为息事宁人而有意为之。联系1997年语文大讨论中对工具论大加挞伐这一背景,很可能是以为明确“语文”一词指的就是语言文字或有偏向工具性一面之嫌,于是就让“语文”一词留下不同理解的巨大空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或者模糊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而新课标萧规曹随,沿用了2000年大纲的说法。

面对泛滥一时的非语文、泛语文现象,焦急之余,2004年我先后在《中国教育报》《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发表了《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等文章,希望多少能够起到一点纠偏的作用。同时,还曾利用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审定工作的机会,提出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这种倾向也在教材编写中明显表现出来了。2005年,我又在《语文建设》发表《关于读写听说的动机问题》一文,在沪港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人文原在语文中”的专题发言,试图在学理上阐释语文与人文的关系。——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语文建设》展开“新课程下一步怎么走”的讨论,我愿意就此机会,再次提出:当务之急,是坚决纠正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

近来,报刊上不断披露有关国人的语文水平下降的信息。如《环球时报》2005年7月27日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说,近期上海复旦大学曾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是一支留学生队。《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3日《谁该为国人汉语功底寒心》一文甚至说“中国人不懂汉语甚至闹出洋相的事早就不是新闻了”。当然,之所以出现这种咄咄怪事,不能把账都算在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程上,尤其不能算在“新课程”上。但语文课程似乎也难脱干系。

基础教育究竟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程?我以为答案就是完成母语教育的任务,因此它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程之新,不是偏离这个轨道另求新欢,而是要在明确这一根本宗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的学术资源对这一命题本身做出新的更加科学的阐释,指点新的更加有效的门径,以更好地完成它天赋的职责。新课程之所以为新,不是把语文课程变成别的什么课程,不再承担母语教育的任务了,而是使语文课程具有新的理念、新的活力、新的视野、新的设计,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达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水准。

是耶非耶?卑之无甚高论,恳盼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葛草依依
距离
诗意地生活
年华已篱落
做好你手中的事
原来
童年
少年
我想快点长大
木子
拾荒者
喂,幸福吧
一起开始的旅程
怅然伤逝
原来情是可以变淡的
组织速度成像与应变、应变率成像在冠脉狭窄程度上的分析
1例白塞氏病术后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86例临床研究
乙肝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相关研究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在地市级医院开展胸腔镜的特色与经验分享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脑恶性胶质瘤复发的再次手术治疗体会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方式治疗70例胆囊结石临床疗效分析
130例鼻腔鼻窦肿瘤临床影像学分析
妈妈,再爱你一次
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
腹腔引流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价值探讨
呼吸道疾病40例误诊为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析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35例疗效分析
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设计
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
为语文教学招“魂”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明清实学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内涵与策略
让学生乐读善悟
课改,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师生关系平等:反思与重构
日理万机的英国公学教师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突破“文选型”语文教材模式的多向思维(二)
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顾云龙〗体会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