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
翻新时间:2023-07-25
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
(一)暗示诱导原理
情境教育根据教育教学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当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并表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迅速地对学习焦点的变化作出反应。这种最佳的心理驱动正是挖掘人类潜在能力的重要通道。
(二)情感驱动原理
情境教育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概括地说,儿童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然后,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情感弥散渗透到儿童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儿童的个性之中。
(三)角色转换原理
在优化的教育、教学的特定情境中,蕴涵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所设计的角色,它既引起儿童再现教材角色或相关角色的活动,又引发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其过程可概括为“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儿童的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强化。
(四)心理场整合原理
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情境都是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它们使儿童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是富有教育内涵的,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这就是情境教育特意创设的或者优选的情境。“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良性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促使儿童情不自禁地用“心眼”去学习,教学便由此进入一种沸腾的状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爱在孩童时
- 上学的路
- 那些世界,使我心静
- 天使
- 不记得
- 雨约
- 公交
- 高中
- 兰州打工心得
- 一片天下的家园
- 月夜登泰山
- 海风轻轻吹
- 倒数计时
- 闲话情缘
- 飞飞糖
- 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预防
- 低剂量CT诊断肺孤立性结节的研究进展
- 岳阳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 直接显示嗜银纤维法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 早期结直肠癌基因诊断的相关研究
- 六味地黄丸加麦冬黄连汤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症
- 温泉浴疗的宜忌及其治病机理
- Rho GDI 2在肿瘤侵袭、转移及预后中的作用概述
- 产科安全管理及防范差错事故的对策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 20例早期妊娠合并精神分裂症终止妊娠体会
- 微量注射泵使用中的血管保护
- 肉毒毒素A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 附子的毒性表现及解毒方法
- 脂肪因子Vaspin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谈语文价值观的培养方式
- 讨论:中学语文教师读什么报刊?
- 温儒敏:《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 呼唤适宜的环境 --三种因素让语文教学举步维艰
- 选修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及需要防止的几种倾向
- 论文学作品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 “用生活搭建口语交际教学平台”三人谈
- 语文课该是什么样子?
-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 教师反思的涵义与由来
- 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
- 专家出手(三):王维与孟浩然
- 交往教学:个性的自我实现——论“交往教学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 杭州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 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