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解读新课程下的“大语文教育”

解读新课程下的“大语文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4-12-18

解读新课程下的“大语文教育”

这里我们所说的“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最早提出来的一种语文教育思想。简单地说,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而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她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念的一种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改革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实施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下面我谨从五个方面谈谈“大语文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吻合,以此与同行们探讨在新课程形势下的语文教改之路。如下:

一、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解读“大”“教育”

究竟单纯知识和人的全面发展哪个更重要?我国传统教育选择前者,世界上自欧洲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观念就被提出来,且不断受到教育先进国家的推崇。以人为本即人本主义教育的实质含义是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让每个人积极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实现更大、更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我们教育的每一天都要放在终身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不能为一时一事的急功近利而损害了学生一生的学习兴趣和健全发展的后劲。人的全面丰富充分发展比掌握死知识更重要。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教育”还包括在学校进行的“教学”以外的一些活动和在家庭和社会中进行的一些活动。 “大语文教育’’的倡导者的改革视角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这个“轴心”,而是拓展和延伸到了教学以外及家庭、社会。另外,“教育”还含有教导、启发的意思,用“教育”一词也突出和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人生,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确实应该是“大”的语文“教育”,因为从空间上看,语文教学的领域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时间上来看,语文教学已经和学生的未来发展紧紧联系起来,称之为“大语文教育”是十分恰当的。

二、用素质教育的理念解读“语文与做人”

新课改的理念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新的素质教育理念更注重尊重每一个生命、壮大生命、开发潜力、全面提高素质。新课改提出: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的教育,因此要“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全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确保每个生命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都很好地完成应该完成的发展任务,并保证即时的幸福与快乐。

“大语文教育”的“教育”含有教导、启发的意思,用“教育”一词也是为了突出和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论著中多次谈到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问题,他说:“语言是一种工具,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交际与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思想不能凭空依傍,思想依傍语言”,“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

如《荔枝》一文教学,一位男生举手说:“文章结尾说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母亲不怕这样做会惯坏孙子吗?”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流,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母亲的做法很伟大,她爱孙子。把最好的东西舍得给别人,不是只顾自己。”

还有的说:“因为孙子还很小,需要长辈的关爱和呵护。”

在学生的独特发现中,在学生各抒己见的争辩中,老师不仅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碰撞带来的意外收获,也感受到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给课堂带来的活力。试想,作者写下了《荔枝》不就是儿子对母亲慈爱的理解与传播。文章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不就是下辈对长辈的纪念,对母爱的继承。

因此,语文教学只能依据本学科的这一本质特点,“大语文教育”思想提出了“把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这一主张,把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扩大到人的教育、人的发展上,把语文教育归位到旨在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继承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的母语教育上来。

“大语文教育”思想认为,要在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去了解现实,认识社会,沟通理想与实现,并将自己了解、认识的社会现象与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比较、鉴别,存优淘劣,扬长避短,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用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教育理念解读“语文与学生”

教育民主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教育民主应包括:在人格上尊重每一个人,尽可能把工作决定权交给本人设计、实施。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只有个性得到张扬才能焕发创造性。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自律,强调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选择性、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语文新教材特别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并与他人交流和研讨。

“大语文教育’’提出了“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的主张。

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负有重要的责任,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多彩的“大语文教育’’则能为学生的各种爱好、兴趣和特长提供各种有益的活动机会。由于实施“大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增多了,课堂变大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了,选择的余地也增大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地选择,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在活动中,学生既听到自己喜欢听并乐于接受的知识,调节和满足了内心的需求,又得到锻炼,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真正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中,老师提出的不是老问题:“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而是给学生这样一个发散思维的话题:“说说你学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收获?”于是,学生的话匣打开了:

A我认为乌鸦太傻,不把肉放在窝里再唱歌。

B我们不能像乌鸦那样爱听好话,上当受骗。

C我明白了爱听漂亮话,容易上当受骗。

D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

E我讨厌狐狸,它狡猾,会骗人。

F我想这是一只机智、灵活的狐狸。

……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期待的是像B、C这样的答案,一旦有了预设的答案,教师就会以高度的评价结束话题。细想一下,这样不但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而这位聪明的老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微笑地走到学生当中,不时地以“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是这样的吗”“说说你的看法吧”……来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特别是当学生D和F的观点出现时,老师先是一愣,接着马上就说:“噢,你是这样认为的”,以此促使学生大胆发表个性化的看法。在学生充分发言后,老师的评价是:“大家说得不错,我们不能像乌鸦那样听信别人的花言巧语。这只狐狸是很聪明,但是聪明不可以用来骗人……”

课堂上教师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折射出不同的个性色彩,使语文课堂更有生命力。

四、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理念解读“语文与生活”

知识经济时代生活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化。新课改增强了这个含量,把现代信息技术等列为贯穿中小学的必修课,强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素养。新教材大都提供了有关的网站,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领域。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物质条件的现代化,更主要的是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特别教育观念、理念的现代化。

语文学科突出特点是它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可以说凡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大语文教育”提出把语文与生活结合,不能脱离知识经济时代生活信息化的主要特点,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这是在已有语文教学改革基础上的新突破,是对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大语文教育”的倡导者们认为,人们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尤其要凭借语文进行交流和交际,同时在生活中又不断地使自己的各项语文能力得到发展。正像吕叔湘先生说的那样:“语文课跟其它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

如果我们把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同课堂上的语文学习作一下比较还会发现,它比课堂上的机会更多得多。语文如果只把眼光盯在课堂教学上,而不注重把它与社会生活知识经济时代生活信息化等主要特点紧密联系,那就是舍本求末。

五、用三维认知观的立体发展的理念解读“语文与训练”

新课改在过去教育目标基础上又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第三维目标,强调淡化学科角色。新教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综合化,就是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整套教材强调大语文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和熏陶。

“大语文教育”提出了“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和把语文教学延伸到其它学科的主张。听、读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它们都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共同构成了语文训练的整体内容。既然是整体,就不能缺少哪一部分,不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训练,就不会有好的语教学素质。因此,读、写、听、说要全面训练,立体发展。

又如《雪猴》的教学设计。“这么多的动词你最喜欢哪一个?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这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凝聚着我们的良苦用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试想,假如没有这个强调“自我”感受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课堂上还会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那么多的意外惊喜吗?让学生身临其境,想象词语后面隐藏的画面,体验人物情感语言,一方面,既检验了学生理解的正确性、深刻性。另一方面,又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发挥、展示个人语文才能的机会。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大语文教育”加强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训练,尤其加强了听、说的训练,由于把语文教学扩展和延伸到了其它学科及课外,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其它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注重让学生在“听’’中学,让学生在 El常的各种“说”中练,弥补语文课内听说训练不足的缺陷,使他们能够得到听、读、说、写的整体的、全方位的立体训练,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语文教育”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方向,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索新课程形势下的语文教育教改时,值得学习和参考的。

参考文献:

1、张孝纯等《一条广阔的语文教改之路》,《中国教育学》杂志1992年第2期

2、王伟鹏等《中学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改革》,《中国语文教学》杂志1999年第3期

3、李世兰(《试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理念》,《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5、《叶圣陶教育文集》

6、《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上学的路
高中
雨约
天使
爱在孩童时
飞飞糖
兰州打工心得
闲话情缘
海风轻轻吹
不记得
一片天下的家园
倒数计时
公交
月夜登泰山
那些世界,使我心静
低剂量CT诊断肺孤立性结节的研究进展
温泉浴疗的宜忌及其治病机理
肉毒毒素A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附子的毒性表现及解毒方法
脂肪因子Vaspin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0例早期妊娠合并精神分裂症终止妊娠体会
岳阳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产科安全管理及防范差错事故的对策
微量注射泵使用中的血管保护
早期结直肠癌基因诊断的相关研究
六味地黄丸加麦冬黄连汤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症
Rho GDI 2在肿瘤侵袭、转移及预后中的作用概述
直接显示嗜银纤维法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预防
语文课诗意的追寻
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两难问题”浅析
语文教学现状谈
灵性与理性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的现状分析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
解读新课程下的“大语文教育”
“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
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沿革
语文教学中的训练不能丢
学问不是评出来的
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起步
教师即课程——巴金“灯”情感教学案例
汉字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