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试论语文素养的背景意义与现实价值
自从《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出现了“语文素养”的提法,就引起了人们的充分关注和热烈研讨。争论的焦点多是集中在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含了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主要是在概念的理解层面和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关注,这似乎是一个新兴的理念或一个新兴的要求都必须经历的一种审视和甄别。而实际上要想理解语文素养的真正意义,要想提升对《语文课程标准》 的把握高度,正确理解语文素养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现实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素养提出的背景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人我们的讨论范畴。
第一,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我们一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把工具性又简单地理解成了应用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上升到了可以物化的程度和水平,实际上是把语文当作了一种技术性的知识和学科,就像是一些实验课、操作课或理科中的一些技能训练课,从内容到形式走向了可控的具有一定程式的工具学科。因此有的人就把语文知识弄成了“知识树”,把阅读分解成几个板块,进行条分缕析,把作文弄成三段论和八股化。教学方法是架空分析,牵强附会。即使有人提倡了语文学习在学生思想、思维品质以及思绪情感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但那也是把教材当作了思想教育的工具和移植苍白情感的样板。
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了强调人文性的地位,就不是简单在学科性质中予以昭示,更重要的是要贯穿在整个“标准”之中,语文素养也就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定位与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新的学科性质定位和反复出现的“语文素养”要求突出展示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不同,共同揭示了语文教学在内容与方法上新的主张与走向。
第二,关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从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来看,这是一个逐渐丰富和不断创新的问题。对语文教学本身的目标定位,也有几个相继产生的概念,必须联系起来进行理解与分析,才能明晰其脉络和不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就是一个层递出现的词语链,这几个概念基本上没有在一个时间平面上出现过,但又都是在不同时期分别代表语文教学目标的核心词语。目标的沿革,反映了语文教学的进步,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创新与深人。
而且在这四个词语的中间,还曾经有过很多的更为细小的概念。而每一个概念的产生和进人实施领域,又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知识作为目的的主体,是语文曾经太强调思想性的缘故。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知识旁落,目标单一,因此需要强化知识的目标认知。语文能力作为目标的主体,是因为社会上出现了高分低能的责问,所有的学科都强调“能力”的重要,强调要以“能力立意”,因此《语文教学大纲》 在上个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的两次修订中,都特别强调了“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能力又被分化成好多种说法,比如“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等。实际上这些说法的提出也有一个认识和提升的过程,也是先后迭出的,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痕迹。语文素质是应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是90 年代中期以后教育界高举的一面大旗,语文学科自然要提出语文素质的问题。只是人们在还不十分清晰语文素质的意义和内涵的情况下,新的课程改革开始了。新的目标出现了“语文素养”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原先的“素质”和新出现的“素养”已经有所接近,但毕竟一个“质”化的倾向太重,而“养”的成分不足。
而语文素养的提出,就更能够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也更加符合新的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设计与要求。新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结合语文学科的实际意义与作用,提出语文素养实在是水到渠成,甚为得体。
第三,关于语文学科的特质与特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有“素养”的提法和要求。但语文素养与其他学科的素养内涵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正因为不同,才分别体现了不同学科的设置价值。数学学科有“数学素养”的要求,但数学的“素养”偏重于一种思维品质特别是逻辑思维的培养,如果一定要有思想道德情感素养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一种信仰和追求,也只是学生对有关数学的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语文学科的素养除了有知识性的、工具性的意义外,除了有思维培养特别是形象思维的要求外,还有更多心灵的熏陶,道德的冶炼,人文的孕育,个性的成长。语文素养要求学生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达到理论、知识、艺术、思想和审美等方面稳定的一种水平,不断地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形象思维发展成果内化成自身生命个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的载体本身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实践的标尺,更是传播的源泉。语文学科的特性注定了其素养要求的独特个性,并且凸显了其在人文素养、文化素养培育中的特殊地位。语文思想素养的特质是熏陶,思维素养的特质是形象、想象与联想,思绪素养的特质是斑斓与色彩,创新与灵动。
语文素养的整体特质就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的综合素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天地
- 黑色翅膀
- 我不放弃
- 世界
- 火花
- 高考
- 夜有所梦
- 季节
- 那一天,我18岁
- 蓝色的灰姑娘
- 他年夜雨
- 这个夏天
- 秋末
- 我的自白书
- 就算听不到
- “以丑衬美,化丑为美”
- 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比较研究
- 幽默广告的营销手段
- 运用新媒体引导高校青年的发展与研究
- 大墙内的牢狱王国
- 古代中国乡贤文化与旅游地“场所精神”营造及维系研究
- 新时期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问题研究
- 影视剪辑常见技巧分析
- 浅析《孔乙己》中的文化结构
- 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
- 《老子》中的哲学闪光点及其“道”论的现实局限
- 《四库全书总目》词学观对常州词派的启迪与影响
- 元分析方法简述
- 民主自由之舟
- CBA使用新篮球规则的分析
- 口语交际三
- 《一夜的工作》教案
- 郑州立才实验学校五年级语文活动报告单 导学案
-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doc
-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和学生记录单新桥中心小学温希金
- 老人与海鸥
- 跑进家的松鼠
- 《妈妈的帐单》教学设计
- 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八
- 穷人
- 第11课《新型玻璃》教案
- 匆匆
- 习作三
- 老人与海鸥
- 回顾拓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