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语文素养论
“语文素养”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是一个近乎全新的概念。在新课标之前,尽管有少数文章使用了这个词语,甚至2000 年的初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出现了这个词语,但多是一带而过,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在新课标中,“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出现十余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内容已深人人心,“语文素养”也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语,在语文教育领域,说它是人所共知恐怕一点也不夸张。
话又说回来,很多人虽然知道这个概念,但对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楚。这首先是因为新课标在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并未对其作出明确的解说,而随后的有关专家作出的阐释也比较宽泛笼统,甚至有些分歧。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对其内涵和外延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做一些探讨很有必要。要搞清楚“语文素养”这一概念,首先应明确“素养”一词的含义。“素养”一词,早已有之,其意义也不难理解:素,向来、平日;养,修养。因而《现代汉语词典》 释之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一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这里显然应取前者。“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是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的,“向来、平日”有一贯、稳定之意,所以我们可以把“素养”解释为: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
“素养”一词在各科课程标准中被广泛运用。翻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除“语文素养”之外,还可以看到“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数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美术素养”“音乐素养”“技术素养”“思想品德素养”等等词语。也就是说,“素养”受到各科课程标准编制者的青睐。为何如此呢?以往的有关文件普遍使用“素质”一词似乎和“素养”差不多,用于培养目标也都体现出对学生基本发展因素健康发展的追求,为何专家们纷纷放弃了使用多年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素质”转而启用面目有些生疏的“素养”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对“素质”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 中,“素质”既可等同于“素养”,也可以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中,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而在“素质教育”中,“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也包括(并且特别重视)未来发展可能性(即发展潜力)部分如①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细微差别:“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稳定的身心特征,而“素养”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获得的经验系统。“素养只是形成素质的前提或来源,素养离素质还有一段距离,只有当素养稳固下来沉淀为人的身心结构中质的东西时,它才成为素质”。作为教育总目标中的子目标,各学科教育的预期结果,即通过课程希望在学生身上形成的东西,用素养来表述比用素质更合适。另外,动词性语素“养”比起名词性语素“质”更能体现出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学习的持续过程。这大概就是目前“素养”备受青睐的原因。
明确了“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便也比较明确了:人(学生)在语文方面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在中小学,它主要是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不断地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自身生命个体的一部分而逐渐养成的。
正如语文教学争议最多一样,“语文素养”比起其他各科的“素养”概念受到的批评都要多,甚至有人说它是“一个怪胎’,② ,还有人建议用“交际能力”取代“语文素养”③ 。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明天
- 逝水流年
- 习惯追逐
- 在遗忘的地方回忆
- 若有来世
- 十字路口
- 星空
- 等待花开的季节
- 关于年味
- 微风过处
- 真情相守,共渡时艰
- 高飞的冲动
- 落落
- 蛋白质,原谅我
- 心路
- 基于纳米腔天线阵列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 变频器和软启动器的区别及优劣比较
- 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原因简析及预防
- 降低制丝线碎丝率方法浅谈
- 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原因分析及对策
- 提高柴油发电机一次启动成功率实践研究
- 港口供电系统中谐波的防治探讨
- 配电线路运行检修技术及防雷方法
- 热电厂机械设备检修及维护问题探究
-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调度运行管理
- 氢气锅炉的仪表控制系统及主要故障分析
- FANUC数控车保证托辊轴尺寸精度的方法探讨
- 特低渗透油田提高水井测试效率的工艺方法和工具研究
- 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 浅议电力企业装表接电工作中之反窃电技术与应用
-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
- 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 虚构,还是要真实?
- 放下包袱,走出误区
- 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
- 文化与文化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
- 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2
- 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
- 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问题(对话)
- 让学生学会感悟
-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
- 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旗帜
- 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4
- 语文教学的“黑洞”之谜
-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