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3
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实验)》同样明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走向对话,是开放时代人类的选择,也是“教育即解放”这个时代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活动,都无法完全脱离言语,作为符号文化的动物,人正是依托言语而存在和生活,凭借言语而生长和发展。人的交往,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而语文教学则更是具有内在规定性和特定情境性的言语交际(即对话)。从精神内容上看,对话就是语文教学活动最深层、最内在的属性;从表现形式上看,对话则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能释放思维、情感和想像力的交际形式(即教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语文对话教学才能使课堂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一、语文教学是“倾听”与“倾吐”的组合
就教学内容而言,语文学习就是以听说读写为形式的对话过程。不必论“听”与“说”本身,“读”与“写”同样也是对话的行为表现。相对于口头之说,“写”是书面之倾吐;相对于耳朵之“听”,“读”是对作者心声之“倾听”。听说读写,都存在着倾听与倾吐的一一对应关系,故曰语文学习就是对话活动的实践。由此而进一步推论,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就是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对话能力。
就教学过程而言,语文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进程。这些对话关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这里,基于对指令型课程中师生言语交际关系的异化现象,应当特别澄清对话的本真意蕴。
其一,对话不是随意的交谈。语文课上,围绕着一个话题而展开的言语交际,显然不同于随机式、私人化、未必创造意义的交谈。后者不能达到使双方思维深度融通、碰撞出智慧火花、激发起情感热流的境界。生活中的人,可以相遇相谈,心,却未必能相拥相纳。因此,停留在应酬层面上打滑的交谈,当然与对话精神相去甚远。
其二,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指令型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似乎也有问答式“对话”,但教师之“问”往往有预设答案,且是唯一、标准化的答案,而学生之“答”,自然也不是从自己对课文独特的思考和体验出发,而是揣摩教师胸中可能预设的答案、再来炮制一个顺从教师、取悦教师的标准答案——此之谓“靠近中心”。《语文建设》2003年第10期上曾刊载了这样一个——
案 例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心路
- 星空
- 关于年味
- 微风过处
- 真情相守,共渡时艰
- 蛋白质,原谅我
- 高飞的冲动
- 落落
- 若有来世
- 等待花开的季节
- 习惯追逐
- 逝水流年
- 十字路口
- 在遗忘的地方回忆
- 明天
- 热电厂机械设备检修及维护问题探究
-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调度运行管理
- 浅议电力企业装表接电工作中之反窃电技术与应用
- 基于纳米腔天线阵列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 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原因简析及预防
- 提高柴油发电机一次启动成功率实践研究
- 降低制丝线碎丝率方法浅谈
- 港口供电系统中谐波的防治探讨
- 特低渗透油田提高水井测试效率的工艺方法和工具研究
- FANUC数控车保证托辊轴尺寸精度的方法探讨
- 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原因分析及对策
- 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 变频器和软启动器的区别及优劣比较
- 氢气锅炉的仪表控制系统及主要故障分析
- 配电线路运行检修技术及防雷方法
- 让学生学会感悟
- 语文教学的“黑洞”之谜
- 虚构,还是要真实?
- 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
- 放下包袱,走出误区
- 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 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4
- 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
- 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旗帜
-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
- 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2
-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
- 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问题(对话)
-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
- 文化与文化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