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同。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要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是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1]。《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于《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2]。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 》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子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3]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必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4]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5],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6],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和耔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7]。但关于书名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8]。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的和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分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挥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假如我是魔法师
- 话说同桌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我喜欢下雪
- 假如我有......
- 妈妈与我
- 多么希望
- 假如我有一只神笔
- 假如我是老师
- 假如她是中国人
- 假如我是教师
- 假如我是一朵云
- 如果我有一朵七色花
- 假如我是一位老师
-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 辣椒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 让玉米增产的几项技术
-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
- 关于东丰县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的调查与思考
- 寒地矮化李子栽培技术
- 南瓜田间高效管理技术
- 设施农业生产中推广的新品种、栽培模式和实用技术
- 优美达超安全种肥在水稻应用研究
- 水稻机播侧深施肥技术研究
- 寒地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示范
- 不同肥料种类侧深施肥技术在寒地水稻上的对比
- 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法
- 寒地粳稻秸杆加速腐熟技术研究
- 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 挖掘有利素材培养想象能力
-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些思考
-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 读《论语》的几点启发
- 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 学生乐于写作文,不要让作文成为负担
- 立足本职甘于奉献
- 浅谈拼音教学
- 一心三用巧听课
-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 活的朗读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
- 课程改革强调开放式教学
- 为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
- 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