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32、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人的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一种是艺术思维或称形象思维。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这种分类,对于解决儿童的智育问题、培养个人的才能和爱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请你把自己的未来的一年级学生集合起来,选一个晴朗的九月的日子,把他们带到秋天的树林里去,你马上就会发现具有这两种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思维类型的孩子。树林,特别是早秋的树林,总是吸引儿童的注意的,儿童在这种场合不可能无动于衷。凡是有激动、赞叹、惊奇的地方,就有对于周围世界的逻辑的认识和情绪的认识,也就是说,有靠理智的认识和靠情感的认识。蔚蓝的、深远的天空,披着各色盛装的树木,林间空地上和密林深处的早秋的鲜艳色彩,——这一切都吸引着儿童的注意。但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两种感知的类型——这是两种思维类型的标志。有些孩子迷恋于大自然的全部和谐的美。他们惊奇、赞叹,把各种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来感知。他们既看到日出,也看到秋季树木的各种盛装的惊人美丽的色彩,又看到了神秘莫测的密林。但是对这一切的感知,都正如许多种乐器的复杂音响构成的和声一样,——儿童没有去倾听个别的声音,他们没有从周围世界中去区分个别的细节。可是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事物或某一种现象吸引住的时候,那么对他们来说,全部的和谐就都集中到这一个事物和现象上来了。例如,儿童注意到了一丛结满琥珀色浆果的、带着银白色露珠的野蔷薇,于是,除了这一丛野蔷薇以外,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对他来说,整个美的世界就只存在于这一种自然界的造物之中了。
这是对周围世界的艺术感知或称形象感知的最突出的特征。具有这种感知的儿童,能够兴致勃勃地讲述他们所见到的情景。在他们的讲述里有鲜明的形象。他们是用画面、形象(色彩、声音、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于周围自然界的音乐以及一般地对于自然界的美是非常敏感的。在他们的感知里似乎是以情绪因素占优势,即靠情感的认识多于靠理智的认识。请你注意,这一点是会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打下烙印的。具有明显表现的艺术思维的儿童,对学习文学很感兴趣,喜欢读书,醉心于诗歌创作。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有时在这门学科方面跟不上进度。
而对另一些儿童来说,好像并不存在美的和谐。你不妨想像一下,在暖和的秋天的日子里,在松林的林间空地上看到的日落的景致:通红的晚霞,坚固得宛如铜铸的老树干,以及各种色彩在静静地湖面上变幻无穷的闪光,等。但是在一群学龄前儿童中,常会发现这样的儿童,好像这一切的美都没有触动他。他一直在问:为什么太阳在将落的时候会变成红色的?太阳在夜里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秋天的树叶有的变红,有的橙黄,又有的枯黄?为什么橡树的叶子久不变色,直到初寒的时候还是绿的?在这种儿童眼前,首先展示的并不是世界的形象的一面,而是其逻辑的、因果关系的一面。这就是逻辑——分析思维,或数学思维。具有这种思维的儿童,很容易发现事物的因果联系和依存性,用思维把握住被某一联系串连在一起的一组事物和现象。他们进行抽象比较容易,对学习数学和其他精密科学很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对抽象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极为有趣,就像鲜明的形象对于具有艺术思维的儿童一样。
这两种思维类型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了解,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哪一种类型占优势。这一点对于从教育学上正确地指导脑力劳动极其重要。要教给学生思考,发展他的思维,——这就意味着要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发展两种思维领域,即形象思维领域和逻辑——分析思维领域,既不要给以片面发展,同时又要善于把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导到最适宜于他的先天素质的轨道上去。
儿童的思维在运算进度(亦可以称为思考速度)上也是有区别的。
一些儿童的思维非常活跃。当儿童刚刚想到蜜蜂怎样采花粉的时候,教师向他指出了花朵的复杂结构,于是儿童的思想就很轻易地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或者举解答算术应用题时的思维情况为例:这种学生能在思维上一下子把握住应用题条件里所说的一切:既有篮子,又有苹果,还有果树。另一些儿童的思维则完全不同,我想把它称为稳定集中性的思维。如果儿童的思想集中在一件什么事物上,他就很难转移到别的东西上去。当他深入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忘记别的事情。他在思考每公斤苹果的价格,就会忘记每篮苹果有几公斤以及共有几篮苹果。教师有时候会弄错,误认为这种思维特点是智力发展的不正常状态。其实,无论是具有形象思维的儿童,还是具有明显表现的逻辑——分析思维的儿童,都常会出现智力过程迟缓的现象。教师由于没有弄清这是怎么回事,常常做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完全错误的、过早的结论。对一些思维过程显然迟缓的儿童所发生的误会是特别令人痛心的。这常常是一些很聪明、很机敏的儿童,但是他们的思维的迟缓性引起了教师的不满。于是使得儿童精神不安,他的思想好像也麻木了,终于弄得什么也接受不进。
对于这一切,应当在开学前就看清楚和了解清楚。当儿童还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研究儿童的思维特点是最容易的。我向将要教一年级的教师建议:在儿童入学前的一年时间里,带领儿童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12、13次。你把孩子们带到这样的环境里去,那里有鲜明的形象,也有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儿童去欣赏,在美的事物面前体验到惊奇的感觉,并同时进行思考和分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
- 课后随想课后随想
- 份量
- 不一样的生活,同样的善良
- 铃兰
- 一颗宽宏大量的心
- 阳光下的脚印
- 妈妈,您听我说
- “唠叨”声中的爱
- 一颗宽宏大量的心
- 由“粉丝”想到的
- 大雪无情,人间有爱!
- 悲哉,圆明园
- 吹泡泡
- 冷漠眼神
-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模式研究
- 巧设情境,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
- 键盘输入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 让作文教学“趣意盎然”
- 打包带走,留下的是生活气息
- 培养学生独立书写能力,探究书法教学评价模式
- 电脑课“弱声型”教学环境创设
- 在“绣文化”特色之路上且行且思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先学后教提升能力”
- 浅析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行为和对策
- 如何提高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 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科学记录本的思考与实践
- 如何进行低年级说话训练
- 莫泊桑拜师
- 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
- 走,我们去植树
- 莫泊桑拜师
- 山谷中的谜底导学案
- 走,我们去植树
- 最大的麦穗教案
-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 《广玉兰》教学设计
- 走,我们去植树
- 广玉兰
- 最大的麦穗教案
- 莫泊桑拜师
- 莫泊桑拜师
- 最大的麦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