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语文常谈》第3章:异读字要尽量减少

《语文常谈》第3章:异读字要尽量减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语文常谈》第3章:异读字要尽量减少

异读字的情况比异体字复杂得多。异读字可以按几个读音是否相近分成两类,读音相近的又可以按意义的异同分开来谈。

读音相近的,它们的差别或者是声母不同,例如:

秘:mì,秘密;bì,便秘。

系:jì,系鞋带;xì,联系。

或者是韵母不同,例如:

薄:báo,纸很薄;bó,薄弱。

熟:shóu,饭熟了;shú,成熟。或者是声调不同,例如:

骨:gú,骨头;gǔ,骨节、脊椎骨。

差:chā,差别;chà,差不多。

或者是声、韵、调里有两项或者三项不同,例如:

吓:hè,恐吓;xià,吓坏了。

壳:ké,鸡蛋壳儿;qiào,地壳。

虹:hóng,虹彩;jiàng,天上出虹了。

这些不同的读音往往是一个用在口语性较强的字眼里。一个用在书面性较强的字眼里。这些字的读音差别一般是有规律的:其中一部分在古时候只有一个读音,后来说话音和读书音分化了,形成“文白异读”的现象。各地方言都有这种现象,北京话不是最突出的。

有些异读字的一个读音专门用在姓氏或者地名上。例如:“任”一般念rèn,姓念rén,地名“任县、任邱”也念rén;“华”一般念huá,姓念huà,地名“华山、华县、华阴”也念huà;“堡”一般念bǎo,地名“吴堡、瓦窑堡”等念bǔ,“十里堡”等念pù,也写做“铺”。

上面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是读音的差别并不表示意义有多大差别,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罢了。另外有些字,不同的读音所联系的意义已经有些距离。例如:

好:hǎo,好坏;hào,爱好。

缝:féng,缝补;fèng,缝儿。

传:chuá,传播;zhuàn,传记。

调:tiáo,调弦;diào,腔调。

这类字很多。它们的读音差别是古来就有的,规律性颇强,主要是用不同的声调表示不同的词类,声母的不同往往是声调不同引起的(如“传”、“调”)。这类字从语言的角度看,都应该算是两个字,不过关系很密切,可以叫做“亲属字”。

有些异读字,读音虽然相近,意义相差很远。从语言上看,不但不是一个字,也不能算是亲属字,只是几个字共用一个字形罢了。例如:

差:chā,差别;chāi,差遣。

炮:páo,炮制药材;pào,枪炮。

的:dí,的确;dì,目的;de,红的。

打:dǎ,敲打;dá,一打十二个。

末了这个例子最明显,一打的“打”是译音,跟敲打的“打”毫无关系。枪炮的“炮”原来写做“礅”,红的白的的“的”原来写做“底”,也可以证明两个“炮”和两个“的”都是没有关系的。(的确的“的”和目的的“的”意义相关,古时候读音相同,是一个字,现在读音不同,也许得算两个字。)

另一类异读字的读音相差很大。有的是意义相同,例如“尿”有niào和suī两读,“拗”有ào和niù两读。这往往是不同方言混合的结果。有的是意义毫无关系,是借用字形的结果。例如古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是重量单位。粮食论斗,是容量单位;因为十斗粮食的重量大致相当于一石,所以粮食也论石,一石等于十斗,又成了容量单位(至今有些方言里粮食还是论“石”)。后来又因为一石粮食恰好是一个人所能挑担的重量,于是一石又称一担,可是仍然写做“石”,于是“石”就在 shí之外又添了dàn这个音。广西壮族一度写做僮族,写“僮”读zhuàng,借用僮仆的“僮”tóng,于是“僮”字就有了两个读音。这种现象就是日本人所说的“训读”——借用汉字代表日语的字眼,不取汉字的音而用原有字眼的音来读,例如写“人”可是读hito,写“山”可是读yama。这种异读字,无论是方言混合的结果,或者是借用字形的结果,既然声音相差很远,在语言里都得认为是不同的字。

还有一些古代的译名,有传统的读法,跟汉字的现代音不同。例如“大宛”读dà-yuān,“龟兹”读qiū-cí,“单于”读chán-yú,“冒顿”读mò-dú。这是另一类异读字。

异读字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可是在文字的学习上增加不小的困难。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已经删汰了不少异读,保留下来的是委员会认为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或者使用场合不同的。可是大多数字都只有一个读音,一字一读是合乎文字功能的原则,因而也是深入人心的趋势。因此只有几个读音都是常常应用,势均力敌,才能长久并行,例如“长”cháng和“长”zhǎng,“乐”lè和“乐”yuè。否则比较少用的读音很容易被常用的读音挤掉,例如“间接”不说jiànjē而说成jiānjiē,“处理”不说 chǔlǐ而说chùlǐ,“从容”说cōngróng而说成cóngróng,“一唱一和”的“和”不说hè而说成hé,不但常常可以从一般人嘴里听到,而且也常常可以从电影里、舞台上和广播里听到。是不是有一天会“习非成是”呢?谁也不敢预言。

与此有关的是文言里的破读问题。例如“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第二个“衣”字读yì,第二个“食”字读 sì;“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第二个“王”字读wàng。有人说这种破读是注家的造作,不一定在实际语音上有根据。也有人认为当时语音确实有分别,现代还有不少用声调表示词类的字,可以作证。作为语言史上的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是作为现代人学习文言的问题,也未尝不可以另作考虑。现代的异读是活在人们口头的,尚且有一部分已经在逐渐被淘汰,古代的异读只存在于古书的注释中,自然更不容易维持。还有一说,文言里的字已经全用现代音来读,很多古代不同音的字都已经读成同音,惟独这些破读不予通融,是不是也有点儿过于拘泥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祈福
风景
孤单
天空之城
小草
与探索同行
触动
半面之交
逝去的友谊
回家
老师辛苦了
流浪
道德
希望
英雄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优化策略
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共同管理的重要性
浅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进展
浅谈对高职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
天津方言与天津相声文化
春季高考形势下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新旧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词汇方面的比较研究
试论时事政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要素主义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
JiTT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探究“读者剧场”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
从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特点看文学课教学改革
“朋辈教育”在农类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实践
特许学校: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
科利亚的木匣 教案教学设计
28狮子和鹿 教案教学设计
掌声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三 教案教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案教学设计
《雨点》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 教案教学设计
16找骆驼 教案教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九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教案教学设计
陶罐和铁罐 教案教学设计
15玩出了名堂 教案教学设计
5一株紫丁香 教案教学设计
《母鸡》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