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语文常谈》第1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1 语言和文字
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另外两条腿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这两句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①]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一变。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实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不用说。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总之,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①] 《礼记·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北京趣事
- 未来的房子
- 好孩子小红
- 孙小圣到此一游
- 我喜欢的声音
- 家乡巨变
- 家乡的变化
- 多功能黑板
- 小鸡的日记
- 美丽的广场
- 我的路
- 爸爸的心愿
- 妈妈的爱
- 深沉的父爱
- 一件难忘的事
- 凤飞飞兮久不还
- 你在远方还好吗
- 指向(组诗)
- 一地酸涩的风花雪月
- 私语(组诗)
- 爱之言(组诗)
- 反对安保法案日本高中生走上街头
- 五月书(组诗)
- 凸凹之间:白云鄂博笔记
- 心中的麻黄山
- 草原在我们的歌声里
- 在伊克昭偏远的山上(组诗)
- 退役运动员“摇钱树”排行榜
- 现在(组诗)
- 又是一年清明节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实录及点评
- 《黄山奇松》教学实录
- 《莫高窟》教学设计三
- 《黄果树瀑布》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课
- 《莫高窟》教学设计二
- 在生与死之间感悟生命的价值——《艾滋病小斗士》教学案例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三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四
-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设计一(附反思)
-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设计二
-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4
-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一
- 《黄果树瀑布》说课稿
-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实录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